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挽明:从在野侯爵开始 > 第172章 辽阳危

第172章 辽阳危(1/2)

    其实不光是秦灵。
    王宏宇自己看不到,他的脸庞也早不是几个月前,略有些稚嫩的帅气,而是一股成熟稳重的英武之气。
    辽阳距离辽河桥梁渡口约90里,距离这里个营地只有80多里。
    急行军一夜可以抵达。
    虽然才刚休息没多久,但营救辽阳要紧。
    就是估计那个袁应泰,会自己搞乱坚固的城防。
    袁应泰不出意料又出昏招。
    不赶紧稳住城防,不赶紧镇压流言和内奸,而是下令打开闸门,把太河水放入护城河,以为这样辽阳就固若金汤了。
    他认为有护城河阻挡建奴根本就到不了城下,把大家的劝告当成是杞人忧天、制造紧张气氛、是无知目光短浅、又亲自带明军主力出城。
    如果不出城主动接战,固守城池的话,把护城河加满水道是有利于防守。
    只要控制好城内蒙古军,按照张铨的办法拿下蒙古军头领,把蒙古军直接分化到各个将军手下就会防止他们叛乱。
    可惜百无一用的书生袁应泰不仅不懂军事,也不听取文官武将的正确建议,不懂装懂。
    因为他的胡乱指挥已经损失了许多位将军和九万多明军,也不接受沉阳城蒙古军作乱内因的教训,而是用重金拉拢蒙古军。
    赵率教留下的3000兵因为没有主将,袁应泰又不想交给懂军事的张铨管理,反而让蒙古人指挥他们。
    此时副将梁仲善有3000兵,却由于与南军亲近,是他排挤的对象,所以不给他。
    袁应泰手下有3000标兵营,这支兵马装备当然是一流的,要是在一位知兵的将领手下稍加训练就是一支强军。
    可他不懂军事又自认为是军事家,舍不得放权让手下懂军事的将领带领这支队伍。
    当张铨说他的标营没有参加过实战,应该派他们锄奸或者守城时,袁应泰以为是张铨怕他的标兵营成名,进而阻挡他威名大震。
    他哪听啊,直接拿官职力压,亲自率军出城再战。
    他命3000标营做先锋,祖大寿的2000辽西军作中军,让作战经验丰富的梁仲善带领手下3000军队殿后。
    还把上万蒙古兵和赵率教的兵马派到两翼夹击。
    袁应泰兵力三倍于阿敏镶蓝旗建奴兵,这不是铁锤砸西瓜么?
    尤其是自己的标营做先锋、蒙古兵做夹击,哪有不胜之理?
    刚一交战,镶蓝旗就用盾车掩护,弓箭手从盾车后探头点射明军,50步以内箭箭必中,反而明军火铳箭失难以伤到他们。
    靠近到30步,建奴继续利用盾车掩护放箭,大量野人女真冲了过来,他们面目可怖,嘶哑咧嘴,直接惊骇了明军。
    标营本来1年前在熊廷弼麾下颇为善战,结果袁应泰来了换了基干,又疏于训练,此时刚一交手就完全不敌。
    忽然侧翼的友军撤了。
    蒙古军本来就不想为袁应泰卖命,调转马头逃得飞快,直接冲倒了赵率教的营兵阵型,镶蓝旗在后面紧追不舍,直接将营兵瞬间击溃。
    这战必败了,祖大寿这位逃跑将军自然是脚底抹油,部下也是上行下效。
    吊桥上挤满了溃兵,大批兵马掉入护城河淹死,数千兵马因为袁应泰把他们主将定位叛徒,知道辽阳城保不住了也不想为袁应泰卖命,不进城向西北逃跑,伺机去找主将。
    殿后的梁仲善3000兵马没有逃跑,可是路被堵,死战一场孤立无援,被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斩杀许多。
    就连梁仲善都因为队形拥挤,被建奴活活砍死却没法发挥实力反击。
    手下士兵还有1000多人被溃兵与主将隔开,看见梁仲善战死,进城已经无望,他们也向西北逃去。
    辽阳军心民心彻底动摇了。
    袁应泰当天没有逃回城,而是在城西扎营,想要等到第二天再反击打退镶蓝旗。
    他连夜急着向朝廷禀告情况,给朝廷写信求援,诉说镶蓝旗十分强大,连续两次击败斩杀总兵朱万良、梁仲善。奏章中不记述战斗过程,尤其是他自己的添油战术,反而把镶蓝旗夸大到上万人。
    由此他发现,川军禀告的两次击败镶蓝旗应该都是作假,根本就是谎报军情导致了情报错误。川军周敦吉、王宏宇罄竹难书,多次不听命令,诱导尤世禄、赵率教等不听命令逃离。
    这次辽阳沉阳大战,受罪就在川军周敦吉、王宏宇二人!
    这封奏章八百里加急,连夜送给朝廷。
    而且写了多封密信和奏章,分别由多批人送过去,保准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率先得到消息,能够率“众正”群呼响应。
    其实这并非袁应泰有多坏,而是他的立场使然。
    重文轻武的文官政治倾向,强调尊卑的传统儒家观念,让他自视甚高,将武人视作低于自己几等的人。私自行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