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异乡来的官员,他除了安民、农耕、水利、征兵、训练的政绩以外,或多或少也想有正当途径赚钱。
读书人推动开书坊,这是最符合身份和名声的赚钱方式了。
他想了想,印书和书坊是两件事。
印书是要在城外印刷,书坊则在城内卖书。
他对城内十分熟悉,轻抚胡须澹定分析:“保定城是有名的古城,是历史文化繁荣的名城。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各有特色,都聚集了不少人口和市集。
四条老街当中,当属西大街影响最大,从宋淳化年间就是最核心繁华区域。其所处位置比邻巡抚衙门,街道长度和店铺规模都在保定首屈一指。
所以,书坊就放在西大街。”
“位置就听韩大人安排。”
王宏宇心道有巡抚支持就是不一样,这相当于直接在最核心位置站住了脚。
两人又商议,拉巡抚衙门的官吏家属略微投资,拿出一成分红,并且定期向巡抚衙门提供优质纸张和一些畅想。
这样哪怕未来有变数,这份生意也在保定扎下了跟。
韩浚帮人帮到底,现在就直接定下位置,选择一处二层木楼作为书坊。
此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后面是二进院落,方便书籍的存储和店员居住。
“还请巡抚大人为书坊命名。”
王宏宇请韩浚敲定书坊的最后一件事。
命名是个很重要的事,韩浚常年忙于政务,对于诗词文学略有生疏,但是底子一直都在。此时再用了起来,也颇为欣喜。
踱步想了半炷香,他提议道:“卓尔书坊以君子卓尔不群为出处,体现我们书坊虽然服务读书人,但是倡议卓尔不群的精神。”
“好!”
开书坊,其实除了赚钱以外,还有宣传的计划。
王宏宇来自后世,很清楚晚明以来,是书籍、宣传品高速发展的时期,当然清楚传播理论、宣传思想和正确战略的意义。
自己除了通俗、翻译书籍这些已有基础的内容,还要搞通俗易懂的报纸,以及各类书刊和文件传单。
这就涉及到印刷的事。
明朝中后期以来,印刷技艺得到很大提高,不论是在印刷的数量和种类方面,还是在印刷技术和工艺方面都大大的超过了宋元时代。
单就活字印刷这一项技术而言,明代出现了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各种材质的活字印刷。
其中的木活字印刷在明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与凋版印刷相比,由于取材易得,原料便宜,所以不仅印刷效率高而且还省时省钱。
这就可以快速印刷自己想要出版的内容。
而且还可以搞广告、宣传、插图、彩印等。
各地的书坊充分利用所刊图书文本的各个要素,对其进行包装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鉴于市场竞争、营销推广、赢得受众、获得利润等多方面的需求,书坊主从标题到内容,从文本到插图,打造不同形式的广告。
王宏宇就可以拉赞助、打广告,吸引更多人给自己投资,给自己与合伙人的产业打广告。
很多北方城镇市民,未必知道蜂窝煤的出现。通过通俗类书刊打广告,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还有针对门第、地主、富户的精品彩印书籍,可以带上自鸣钟、玻璃工艺品、香皂等插图,那一定会起到可观的宣传作用。
明代在进行彩色印刷时,还恰到好处的加入了“套印”这一先进的技术。虽然,套印术于元代时被发明,但真正的得到广泛应用正好是在万历年间。
这种套印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术,它是在凋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采用的是分色分版的方法,最终做到在一张纸上印制出多种颜色。这种印刷技术比较复杂,一般包括涂版、饾版和拱花三种模式。
在明初,只有朱、墨两种颜色的套印本。随着印刷技术的日臻完善,发展到后来可以用四五种颜色来进行套印,这种本子被称为四色本和五色本。
以后搞一些时尚、服饰,尤其是自己计划的高跟鞋、丝袜、紧身裙装等产业,都可以通过彩印和广告,打造绝对优于他人的宣传效果。
插画的流行,让一批画家加入到印刷出版的行业当中来。他们的作品自然是其他刻工所无法超越的,这就大大的提高了配图的质量。
王宏宇打算借机统筹中国画产业,将国画与中餐、中医药,与之前已经四海闻名的茶叶、瓷器、丝绸一起,作为华夏文化产业发扬光大。
还能通过金尼阁等传教士,从欧洲拉一些落魄、无人赏识的画家到华夏来,通过印刷、插画等安稳生活。
试想以后大名鼎鼎的印象派,将依托自己的产业诞生,成为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