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有金、银、铜,这三样好东西,这时候一个也没被发现呢~
王宏宇奔着郧阳来,就没想让这里的黄金、白银跑到别人口袋里。
但这三个矿哪有那么容易发现,所以等建设军屯初具规模后,再动手探查这些最宝贵的矿产。
秦民屏这边做得非常出色,他这段时间兼顾练兵和拉起屯田的事,可以说是打仗、民政本事两不误。
交流一番发现,发现“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诚不欺我~
石柱土司远比一般府县条件苦一些,秦民屏、秦灵等人都是既要会打仗,也要懂生活,这样才能在贫苦地方活得好一点。
秦良玉等人又是教导有方、以身作则。
所以,秦灵既能打仗,也善于草药、情报和经商。秦民屏则是打仗之余,对河流、山岭颇有见闻。
虽然比武力或者枪炮操作本领,不及二哥张神武、枪炮行家张名世,却也刚好能在各方面发挥突出作用。
】
屯田第一阶段的水运、矿产初具成果,修路和耕种也因为种子、工具和牲畜到位,现在有序展开。
浑河军在汉水南岸比较平坦的一块河滩盐碱地,建了一个占地几百亩地的军械工场。之所以选这里,是因为靠河滩好地都被耕种了,盐碱地不用钱就可以让郧阳府划拨。
还有一个好处是紧靠汉水,将来准备让王徵设计水轮机打铁锤、水压机、水利轧钢机。不过现在只能用人工捶打。
技术工人主要是李铁柱原来在辽东时那些打制铠甲、兵器的手下,李铁柱去竹山县只带走了一部分打农具的铁匠,留下的全部是打造兵器的好手。
以这些人为基础,再从本地招收一些铁匠和帮手,就能把军械工场支撑起来。
王宏宇与李铁柱的助手们亲自把关,从流民中招收了180人,其中铁匠40人,木匠20人,皮匠20人,学徒100人;从当地招收铁匠20人。
蜂窝煤、酱料工厂都采取了分工合作,突破了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
但是军械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类似于打铁、锻造,制作量产的刀剑、长枪、箭失采用高度分工合作,接近流水线式的工场手工业。
但是盔甲、火铳和大炮,肯定还要师傅带徒弟,不能步子迈得太大。
不过名字就不叫师傅、徒弟,避免技术被垄断在“师门”手中
搞这几样,以从兵仗局带来的工匠为技师,每个带一个帮手,等这个帮手能找见头绪后再招一个新手。这里没有师傅徒弟之说,只按技术工、熟练工、壮工三种工种。
技术工分八级,每一级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每升一级,工资待遇就涨一级,八级工按技师待遇,与工程师同级。
技师分三个等级,一级技师、二级技师、三级技师;技师之上是大匠师,也分三个等级;大匠师之上是院士,院士享受士大夫待遇。
像现在的王徵就享受一级大匠师待遇,与进士平级;像徐光启如果划到浑河军里就享受二级大匠师待遇。
但是,徐光启本质上还是一位文人官员,工匠与技术最多算他副业。
王徵还没取得进士地位,也相对更热衷于发明创造一些。
文人地主的体系,日后也要有生员、秀才、举人、进士、学士、大学士等级别,将来这些都属于文凭。
不过现在暂无法实行,毕竟文人地主对王宏宇还算是统战,离加入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反倒是工学、农学、商学、医学等百科将来都有相应的文凭,估计能优先于文士发展起来。
从兵仗局带来的工匠,当然都觉得比在兵仗局待遇好,虽然地方偏了点,但是能攒下钱、能被人尊重,要比被文官、太监呵斥辱骂强太多了。
军械场主要打造铠甲、刀剑和长枪等,也制造部分农具。成品后铁匠要在器械上打上钢印,验收单位也要打上钢印,责任到人。
这是大明的老规矩,大家伙接受且效果不错。
再加上有工资,并且工匠有话语权,又参与到管理之中,积极性就更高了
工资包括两部分,保底工资和特别贡献奖。
发明另有奖励,如能转化为使用,则能获得奖励以外的地位提升。
军械场设置保安,夜晚有专属巡逻看守人员;让下班职工要在传达室挂牌、摘牌;上班要穿专门的工作服。
场内有饮水室、医务室、午间休息室;场内东西面厢房有材料库、成品库;南面为休息室、会客室;北面有几个打铁院子,四周都是工作间。
军械场设置专门的工人宿舍和工人食堂,宿舍设置木床,地面、墙内烟道、暖墙,在室外设置地灶,有专门的烧火人员根据天气冷热适当生火。
愿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