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 第53章 李岩明悟,名正言顺

第53章 李岩明悟,名正言顺(1/2)

    听了红娘子的话,李岩一愣,随即面露羞愧之色。
    可接着他便一咬牙,烧红着脸向朱媺娖作揖道:“公主殿下见谅,在下与闯军将士为袍泽数年,实在不忍他们犯下如此重大错误。
    恳请殿下准许在下劝阻此事——在下以性命保证,绝不会将殿下的秘密泄露丝毫!”
    “李信!”一旁红娘子闻言先站起来,怒视李岩,直呼其真名。
    显然,红娘子被自家相公的选择气到了。
    另一边,郝光明看到这一幕,也算是知道李自成为什么要杀李岩了。
    讲实话,李岩这种性格多半会四处得罪人,如果不是很有容人之量的君主真未必容得下他。
    历史上,他不就是因为在大顺于一片石大败后,劝李自成不要在京城再次登基称帝,向南明弘光朝廷称臣,与南明联合抗清,才被杀的吗?
    想一想,李自成都攻破京城把崇祯落下皇位了,怎么可能再去向后继位的南明皇帝称臣?
    不过李岩为人确实是不错的,也相当有能力。
    于是郝光明继续给朱媺娖支招。
    在李岩、红娘子这对夫妻“剑拔弩张”时,朱媺娖微微一笑道:“李公子以为历史上你得知此事后未曾劝诫吗?”
    仅一句话就把李岩说愣了。
    是啊,向大明京城百官、勋贵拷饷的事不是说做就能做完的,他得知后肯定有机会劝诫李自成。
    可既然历史上这件事依旧发生了,就说明李自成没能听他的劝。
    就像此前他劝李自成同意管理京城粮食,再设法让外面运粮过来,也没被李自成接纳一样。
    李岩记得,以前李自成还是很能听进他意见的啊。
    比如说他提出的“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借)行仁义,禁兵淫掠,以收人心图大事”等。
    甚至就连“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等民谣,都是他编出来让人传播的。
    李自成正是接纳了他这些建议,才得以在河南迅速壮大,就此从流寇蜕变向义军,走上了建立大顺的道路。
    那么李自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听不进他意见的呢?
    似乎从其在西安建元称帝时就有这种迹象了。
    等到围攻京城后,就已经十分明显。
    待到大顺军攻破京城,李自成坐上紫禁城内那张龙椅,在他提意见时甚至露出了反感神色。
    想到这里,李岩瞬间明悟了什么。
    或许大顺的失败已成为必然,根本无法改变。
    于是他闭上眼,长长吐出一口气,再次向朱媺娖躬身一拜,认真道:“信多谢殿下点拨,自今日起,信心中只有殿下与大明,再无李自成与大顺。”
    朱媺娖听了不禁开心微笑。
    红娘子则拍了下手掌,道:“相公这就对了嘛,那李自成看着就不像皇帝——俺就没听过有哪个开国皇帝是瞎了一只眼的。
    况且,在遇到相公前,闯军是什么样相公又不是不知道。”
    郝光明听见红娘子的话,不禁感慨,红娘子不愧是罕见的女中豪杰,虽然学识、见识不如李岩,可看人看事却跟心里有面明镜似的。
    神州自陈胜吴广起义,喊出那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始,从底层崛起的潜龙绝不止一个,可最终能成为真龙的却唯有刘邦与朱元璋罢了。
    大多数都是如黄巢、李自成、洪秀全这等有了一定成就便膨胀、飘了、忘乎所以之辈。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道?
    就是因为他当了皇帝,依旧比较能听取意见,并有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典故。
    三人再次坐下,李岩心态已经与之前全然不同了。
    他已经想得明白——历史上他没能劝阻得了的事,如今提前去劝,依旧未必能劝得了。
    甚至可能李自成、刘宗敏听了他的话,提前用向京城百官、勋贵拷饷的方式筹饷都有可能。
    既然大顺注定不能成事,他不如专心谋划以后抗清及复兴大明的事。
    “殿下今后可有什么打算?”李岩静下心来后问道。
    他得知道朱媺娖的打算,才能提出建议。
    当然,如果朱媺娖还没有明确打算,他也可以帮着做打算。
    李岩并不知道,郝光明早就给朱媺娖做好了后面的规划。
    因此,朱媺娖闻言胸有成竹地道:“我想请两位率部随我去往四川。”
    “去四川?”李岩听了露出思索之色,“殿下可是准备以四川为抗清和复兴大明的基业?”
    “不错。”朱媺娖点头,“四川之地既能以重重关隘防备建奴入侵,又能以长江连通东南之地。
    另外,如南边之事没有大的变化,不久后我福王叔会在南京登基称帝,建元弘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