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 第109章 搁后世,工具人们早反了

第109章 搁后世,工具人们早反了(1/2)

    听闻公主要来军器局视察,老王头木然的神色终于变得生动了些,却是露出些许紧张。
    他将两个儿子叫道角落里,嘱咐道:“局里的事不要乱说,晓得不晓得?”
    两个儿子点头。
    老王头又问:“局里派下的活儿你们做了多少?”
    二儿子道:“局里安排给火器所的活儿其实没得多少,分给我的早就做完了,明天我就出去找活儿干。”
    大儿子道:“爹,  我做了多少活你只知道的撒,肯定可以按期交工。”
    “那就莫得问题了。”老王头松口气,又提醒道:“一哈儿都警醒点。”
    “晓得。”
    老王头嘱咐完俩儿子,局里仍是鸡飞狗跳的,知道听见外面传来一声高喊。
    “监国驾到!”
    好些人听了面面相觑,心想:不是说公主来视察吗?怎么是什么监国?
    这监国是个啥子东西?
    局大使匆匆带领众人迎接,趁着外面的人还没进来,回头冲众人道:“监国就是公主殿下,但你们只能叫监国,  晓得没?”
    “晓得。”
    应声稀稀落落。
    让局大使、副使及一众小吏更加忐忑了。
    老王头站在人群里,不多时便瞧见一队甲士先走进来,各处检查。
    稍后才见一身着绛红色龙纹锦袍、头束女式单髻的少女在一队甲士拥簇下进来。
    其身旁跟着绯袍、青袍官员各两位,以及一名相貌憨厚、皮肤糙黑的书生。
    局大使、副使带头向少女跪拜叩首高呼,“参见监国!”
    老王头等数百人立即跟着跪了下去,参差不齐地喊道:“参见监国。”
    见此,朱媺娖及跟在旁边的龙文光等官员都脸色如常。
    眼前都是些工匠,又不是军中将士,行礼参见没气势也正常。
    朱媺娖微笑颔首,道:“平身。”
    数百人纷纷起来,显得比刚才更混乱。
    朱媺娖匆匆扫了眼面前的人,对其数目有了预估,便问:“军器局就这数百工匠吗?”
    身着青袍的布政司都事拿出一份册子,  查看了下,  道:“启禀监国,成都军器局有在册住坐匠一千零二十八人,  在册轮班匠三百一十五人。轮班匠皆以银代役,  应不在局内。”
    关于大明工匠之事,  朱媺娖早就听郝光明谈论过。
    大明承袭了元朝不少制度,其中就有匠户制。
    早年大明的匠户多是俘虏自元朝的,或是强行征召的。
    主要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
    轮班匠每隔一年或三五年到某地服役一年,跟徭役差不多,官府只管口粮。
    住坐匠多是在当地服役,每月入官属作坊免费工作十天。
    其中大部分出自俘虏的匠户,甚至需要全家为朝廷服役,根本活不下去。
    因此在洪武年间,匠户便出现大量逃役、逃户的现象,即便是抓捕回来砍头都遏制不住。
    到成化年间,大明朝廷便不得不更改政策,允许轮班匠以银代役。
    只不过役折银很高,南匠每月需交九钱,北匠每月需交六钱。
    所以,匠户虽然能勉强活下去,日子仍过得苦不堪言。
    到了嘉靖年间大明朝廷才进一步改革,下令每名轮班匠每年只需缴银四钱五分,  便可免役。
    轮班匠制度由此名存实亡。
    住坐匠却仍需每月服役当差,  但可缴纳一钱银子免役。
    到了万历年间,坐班匠更是可花钱请人代役,服役期间朝廷还会补给一定钱粮,匠户算是进一步挣脱了些的束缚。
    不过四川上半年征战连连,成都军器局便征了不少匠户服役,在册人数才会上千。
    ···
    朱媺娖听了这都事的话,又扫量了眼面前的人群,才道:“那局里该还有一千余工匠吧,可眼前这些人都未必五百,何况其中一些还是吏员。”
    不等朱媺娖说完,局大使、副使便扛不住,扑通两声,都跪了下来。
    局大使颤声解释道:“回禀监国,开春以来,因张献忠进犯四川,战争频发,局中劳役繁重。
    又因钱粮欠缺,欠了工匠两月钱粮。故而不少工匠都以银代役,并未在局中做事。
    即便如此,我等也限制了工匠以银代役的人数,为局中保留了七八百人。
    只是近几日城内人心惶惶,我等疏于管理,才让一些人去了外面。”
    朱媺娖听得皱眉,看向龙文光,道:“昨日下午不就让龙巡抚补发官吏薪俸了吗?怎么军器局这边连消息都没传过来?”
    龙文光尴尬。
    他其实是没把工匠算进去,毕竟工匠不是官吏。
    所以昨日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