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 第165章 兴官营铁厂,刘鳞长进谏

第165章 兴官营铁厂,刘鳞长进谏(1/3)

    刘鳞长作为监国府主管工业司的协理,又曾在大明工部任职多年,对钢铁业的政策以前是有所思考的。
    他闻言出列道:“臣以为官办铁厂照以前的规矩办理即可,只是需要厘清人事,严查严惩其中的贪污腐败。
    至于铁业课税,一是严查民间私营铁矿、铁厂数目,全部进行登记造册,  并关闭违法违规开设的铁矿、铁厂。
    二则,以前我大明铁课为十五税一,而今天下动乱,正是需要用铁之时,可改为十税一。”
    刘鳞长这番话说完后,殿中其余人都一时没说话。
    因为这方面的事情,不论是李岩还是军器局两位大使,都不如刘鳞长见识高广,也不如他有发言权。
    朱媺娖却是昨晚和郝光明一起研究过大明在铁业方面的相关政策的,  可以说是狠狠增长了一番见识。
    任何一个国家、朝代在最初建设时期,对钢铁都是极为需求的。
    所以即便是传文中不重视工商业的朱元璋,在大明建国之初,不仅尽量承接了大元的钢铁工业、工匠,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比如说在全国各地合适的地方建立铁冶所,也即是官办铁厂。
    根据郝光明查到的资料,洪武年间大明官办铁厂最多时有十三处,到了永乐年间又增加了两处。
    十五处,应是大明官办铁厂最兴盛的时候了。
    最初的时候,大明军队装备还没提升到顶,民间在战乱后百废待兴也多缺乏铁器,这铁自然是不够用的。
    但在古代,民间铁器并非是能被快速消耗的,  有的百姓一口铁锅甚至能传给下代,一把菜刀用十几、数十年。
    军队若是常年征战,盔甲、兵器等耗损得还快些,  可若是天下太平,  刀枪入库,  平时还按照军规严格保养,那损耗同样很慢。
    另外,大明初年吏治较为清明,官办铁厂贪腐少,收取民间私营铁矿、铁厂的课税效率也相当高。
    最后,再加上大明初年铁的用处就那么些项,对外商贸也不发达,甚至是没有。
    以至于在洪武十年左右,全国十几处官办铁厂及铁课所得铁就远远超出了国家所需,从朝廷到地方都有不少铁料寄存。
    其实在洪武、永乐年间,大明收到的粮食也有类似这种中央、地方都有积存的情况。
    但粮食是人乃至牲口每日所需,大明总有地方发生灾荒,总有人吃不饱,只要朝廷调配得当,总不会让太多粮食烂在仓库里。
    可铁料就不一样了。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古人也是知道铁矿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了就没有了。
    其次,铁料即便放眼整个大明,  用处也就那么些。
    几乎不会出现这个地方铁多了,  那个地方缺铁,调配一下正好用掉的情况。
    再加上铁料保存不易,很容易锈蚀。
    这一锈蚀掉不说等于全没有了,却也是白炼了吧?
    面对这种情况,大明朝廷采取的办法是——
    在朝廷缺少铁料时,才会让官办铁厂在矿区附近炼铁;如果不缺少铁料,就任由百姓在原属于官办铁厂的矿区挖矿、炼铁,且只需交纳十五分之一的课税。
    需要说明的是,明朝直到张居正变法,税收都是以实物为主的。
    粮税就收粮,铁课自然也就是收铁料。
    太平时期,不仅人口迅速滋生,民间铁业也发展很快。
    如此,即便是大明朝的官办铁厂一直不开工,仅从民间收取的铁课,所得铁料便远超过朝廷所需。
    朝廷年年通过课税收到的铁料过多,再看着这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铁料在仓库中慢慢锈蚀、折损,像朱元璋这种节俭惯了的人怎么能忍受得了?
    所以,在洪武十五年就发生了一件在不了解内情之人看起来很奇怪,甚至难以理解的事。
    广平府一个叫王允道的官员上奏说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朝时这里就有铁厂,一年可以产铁上百万斤,请朱元璋学元朝在这里开办铁厂。
    朱元璋在奏章上把这个王允道大骂一顿仍气不过,又让人将王允道打了一顿板子,直接流放到海外。
    并且王允道的事还不是孤例,洪武年间不少脑子不够聪明,想通过炼铁增加政绩的官员都受到了斥责乃至严惩。
    说起来,明朝铁课十五税一并不多,比起清朝的五税一少了三倍。
    然而民间铁业发展太快了,毕竟有利可图嘛,所以明朝前多少位皇帝在位时,铁料一直都是岁入超过岁出的。
    也因此,官办铁厂好些出现数年乃至数十年都不开工的情况,有的甚至直接被当地官员请旨裁撤了,彻底放开来给所谓的“百姓”开采获利。
    于是,等到吏治败坏,国家贪腐的人越来越多,能免税的人也来越多,大明的通过铁课获得的铁料就越来越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