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 第543章 教育:以新替旧,势在必行!

第543章 教育:以新替旧,势在必行!(1/2)

    这次教育专题会议,几天前朱媺娖就让黄道周通知下去了,因此礼部主事以上的官员都做了不少准备。
    听朱媺娖提问,却是礼部左侍郎陈子壮先起身回答。
    “陛下,我大明在立国之初便十分重视教育,在太祖时期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官学体系。
    在中央,我大明既有针对读书人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又有针对宗室的宗学,还有针对各地将领的武学。
    在地方,很多村镇都有社学,或是私塾、族学,而后又有县学、州学、府学。
    昔日,在社学学习优秀者,可被举荐进入县学、州学、府学,我大明还会给予钱粮补贴。
    若在县学等官学学习优秀者,则又可被举荐进入国子监,而国子监则拥有向陛下举荐人才的权利。
    此外,我大明在地方上曾有武学、医学、阴阳学等专业学府,为大明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说到这里,陈子壮顿了顿,露出颇为感慨的神色,接着道:“这本是一套相当完备的人才培养及选拔制度,只可惜后来随着吏治腐败,波及到官学,使得宗学、国子监、武学等皆失去其应有作用,名不副实。
    到嘉靖年后,各地官学培养出的举人、进士甚至不如那些书院多。因此,不少地方的官学也渐渐废弛了。”
    其余礼部官员听得都微微点头。
    正如陈子壮所言,朱元章在开国之初便十分重视教育。
    如今官学体系虽然远不如洪武、永乐、宣德时运转良好,但依旧在顽强的运转着,为大明培养着大量的读书人。
    这让大明成了神州封建王朝中识字率最高的——后世历史上,带清开始实现近代化,在二十世纪初推行近代教育时,曾做过一次识字率统计,结果竟然只有百分之五!(有一说法是不足百分之一!)
    并且这还是当时对外公布的数据,实际数据可能更低。
    大明的识字率是多少呢?
    在万历年间曾有过一次统计,全国成丁识字率高达百分之二十!
    在大明,南方市井百姓几乎都粗通文墨。即便是在北方边省,文教不怎么兴盛的地方,百姓识字的也很多。
    如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首领,都是能识字会写字的,其他边军、农民军中识字的人也不在少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明很多地方都以兴办教育为要务,私塾、社学遍地皆是。
    而带清为了维护统治,进一步掌控科举考试这柄禁锢读书人的利器,摧毁了全国绝大多数私塾,并对各地塾学数目进行了控制,这才让神州底层百姓识字率骤降···
    待陈子壮说完,朱媺娖道:“陈侍郎说官学废弛,是因为吏治败坏,对,却不全对。
    朕以为,官学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所以,此番朕准备抛却旧有官学制度,建立一套新的教育体系。”
    说完,朱媺娖便示意连翘将准备好的小册子发放下去。
    对此众臣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有些习惯了——很多会议上朱媺娖都会准备好资料,让众臣可以参看。
    不得不说,这样做让众臣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圣意,大大减少了朝议中的争吵,也提高了朝廷的决策效率。
    今日下发的这一份白皮册,名为《大明教育发展规划初稿》。
    黄道周、陈子壮等人翻看一番,发现上面确实描述了一套新教育体系——
    “今后,大明各县都将设立至少一座小学,并按照朝廷所下发的教材教授小学课程。
    当然,目前除了三府之外,其他地方还无法实行三年义务教育,因此各地小学需收取一定书杂费。
    在各州、府则至少开办一座中学,学制四年——若小学学生通过三年级的毕业考试,便可进入对应的州、府中学读书。
    其中优秀者,朝廷不仅免除书杂费、学费,还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但多数人还是需要自己交纳学杂费的。
    最后,近几年内,朕会在南京、北京、成都三府先创办三座综合性大学,以及几所专科学校,学制为三年或四年。
    其生源则是各州府中学学生中的优秀者——至于谁优秀,自然还是通过中学四年级的毕业考试来确定。
    到了大学,学生便可以根据各人地天赋、兴趣爱好,选择一门专业进行学习,可以是儒学,也可以是自然科学,甚至是军事···”
    朱媺娖大概讲了下白皮册子上的内容,众人边看边听,不少都露出了疑惑之色。
    待朱媺娖讲完,陈子壮忍不住先起身问道:“陛下,若行此教育体系,将来朝廷是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官吏,还是通过科举选拔?
    若并非通过科举,这一套新的教育体系岂不是废除了科举?”
    “敢问陈侍郎,何为科举?”朱媺娖反问,“新的教育体系中,毕业考试难道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