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 第552章 金陵小学知多少,梅岗王谢两开花

第552章 金陵小学知多少,梅岗王谢两开花(1/2)

    朱媺娖微服出巡,视察尚在其次,主要是为了出宫透透气,散散步。所以,她原本是想步行前往目的地的。
    但考虑到要去的地方不近,且一直步行确实会给安保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最终还是让人安排了一架外观普通、实则内夹钢板,且内部布置得十分舒适的御用马车。
    这马车乃是成都密造局被迁移到南京后,由几名大匠进献上来的——四轮,转向方便,且底部还安装了弹黄避震装置。
    此前朱媺娖已经试用过,发现相比大明的双轮马车,四轮马车不仅更加宽敞,且颠簸大大减小,乘坐起来很舒适。
    她已经命令由皇室与朝廷合作,建立大明四轮马车制造厂,隶属于商务部国营司。
    不出意外,这个月四轮马车应该就能上市售卖了。
    此番朱媺娖坐四轮马车出行,算是在深度体验一回。
    见马车出了紫禁城,由一匹红鬃马拉着轻松的行走再宽阔的街道上,几乎没有颠簸感,朱媺娖对这四轮马车愈发满意。
    她道:“回头让内务处用内帑的银子,采购一批四轮马车,给诸阁臣和军务院督理、协理大臣送去,就说是朕送他们的礼物。
    嗯,给左、右都御史,法务院院正、院副,也各送一辆吧。”
    同坐在马车内的刘珠立即应道:“是。”
    并拿出一个小本本记下来。
    作为朱媺娖的贴身女官,她和连翘可是兼着内务处副总管职务的,办这件事倒也合适。
    董琼英笑着道:“这四轮马车一看便造假不菲,陛下对诸位老臣可真是恩宠。”
    朱媺娖道:“他们毕竟是国家重臣,朕给他们配车并不算什么。何况这四轮马车刚问世,正需要宣传,若重臣们皆用此车,那些富人必然会跟风购买。”
    董琼英道:“只怕有人会放家中供着,不使用,让陛下的打算落了空呢。”
    董琼英生长于四川土司境内,不仅会说话,而且说起话来也要比其他人放得开一些。
    朱媺娖听了还真有点担心,当即又叮嘱刘珠,“让内务处的人告诉那些重臣,就说这是朕赐给他们上下值使用的。”
    “嗯。”刘珠再次点头,用小本本记下。
    透过马车的玻璃窗,朱媺娖可以看到街边行人如织,店铺生意看起来都不错。
    百姓们即便是衣着简朴,乃至带着补丁的,也大多面色红润。
    这无疑说明,南京城绝大多数百姓都没有饥馑之忧了。
    如今,她不仅利用海关关税政策,鼓励海商从东南亚运粮贩卖到大明,对后世优秀粮种的推广也一直在高效地进行着。
    去年,从后世带来的粮种及二代粮种皆是大丰收。
    若如此,大明都城的百姓仍有缺粮之患,那可就太失败了。
    “陛下,我们去哪里?”董琼英问。
    “去外城西区吧。”朱媺娖不假思索地道。
    据朱媺娖了解,外城西区属于江宁县辖下,算是南京城普通百姓较多的区域了。
    至于普通百姓最多的地方,自然是城外,只是太远,她也太不方便去。
    看着车窗外的街景,朱媺娖问:“你们可知如今南京城内有多少所小学?”
    虎雀瞪大着眼睛,不吭声。
    董琼英则摇了摇头,笑道:“臣等是武将,哪里关注过此事?”
    坐在她对面的毕着则道:“南京城人口上百万,适龄儿童必然不少,城内小学得有几十所吧?”
    朱媺娖道:“据礼部最新报备,目前上元县共有36所小学,在城内地的有13所。
    江宁县则共有43所小学,在城内的有12所。此番我等取得外城西区,便有好几所小学。”
    外城西区是朱媺娖借鉴后世所提出来的叫法,按大明此时的习惯,应该叫做某坊某里,又或者某街某巷。
    虎雀忍不住讶然道:“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小学?”
    朱媺娖道:“朝廷虽然有令,小学设立学后,学生数目须得在一百以上。
    但南京人口众多,各小学学生数目最少也有三百,多的甚至高达一千多人。
    即便如此,近八十所小学,也不过能收纳六七万适龄孩童。
    而上元、江宁两县最近统计的人口数目,已多达一百三十几万。
    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在,有六七万五岁到十岁的孩童,并不算多。”
    毕着听了忍不住感叹道:“仅南京上元、江宁二县,今年便有六七万小学生,实行三年义务教育的三府小学生总数加起来怕不是有数十万之众!
    待三年后,这第一批数十万小学生毕业,不知能为我大明提供多少人才!”
    朱媺娖笑道:“小学教授的终究只是些基础知识,还不足以让他们成为人才,但成为可用之人却是可以的。
    将来,即便他们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