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映笑而不语,心说这是当然。
这蒸馏酒的方子是他穿越之初就写下来的,只不过一直没派上用场而已,毕竟以他的身份,下场与民争利,未免太跌份儿了。
如今用它还赵家、舅舅一个恩情,算是物尽其用。
舅甥二人又闲谈一阵,郭映便告辞离去了。
最终,他也只是挑了二十个弓马娴熟的健儿跟随。
毕竟他还要考虑到郭家的旁支庶子、京师的侠少,万一再有其他将门的子弟要跟着去,总不能拒绝了吧?
而且他身边还有不少将门纨绔,他寻思着若是将这帮废柴也拉到船上,将来到了关键时候未必不能济得大事。
经过上次大明宫面圣之后,郭映心里对急功近利的皇帝李适的期待已经变成了零,而且心底隐隐萌生出了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那就是尽一切心思向上爬,顺带着收揽人心、扩充兵马,等到了四五年后的“泾原兵变”时,直接效仿曹操打着救驾的旗号行劫驾之事,然后打出“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
当然了,这个想法操作起来的难度可能比曹操迎天子到许昌这个剧本的难度更大,就算真成功了也极有可能落得一个千夫所指、举世皆敌的下场,毕竟此时的大唐不比汉末,人心尚在。
一个搞不好,就是九族尽灭。
但是从眼下看,他去从军戍边之事已经没有回转的余地了,郭映自然要未雨绸缪一番。
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说得便是这个道理。
再则,郭映心里也是有股子志气的,他有时候心里就想,司马懿能用十几年磨一剑,一日之内夺取曹氏四代人的基业。
我郭映,就不能五年磨一剑,夺取李唐八代人的基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