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人在大唐,谋朝篡位 > 第五十五章 土地兼并之风

第五十五章 土地兼并之风(1/2)

    “殿下,咱们还是先说两税法吧。”郭映轻咳了一声,岔开了话题。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能怎么办,只能顺着皇帝的意思罢了。
    李诵嗯了一声,倒也没有再提及霍小玉的事儿,而是顺着郭映的话道:“这车里就你我二人,你尽可畅所欲言。”
    “是。”郭映点头应是,接着将自己心中想好的腹稿娓娓道来。
    “臣以为两税法有利有弊,然今均田制已坏,用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已势在必行,使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堪称是圣明之举。”
    这话不是奉承,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这可不是从一到二,而是从零到一啊。
    宰相杨炎虽然名声不显,但说实话论才能那真是经世之才,郭映心里佩服的紧。
    只是听说这人性格上有些像法正……
    当然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郭映自是也看到了一些弊端。
    便顺势道:“只是施行两税法固然是利大于弊,但其弊病如果不去,时日一久,恐怕就弊大于利了。”
    郭映这话倒也算得上是肺腑之言。
    按理说他一个贪乱者确实没必要为李唐社稷兴亡劳心劳力,只是李诵向来与他交好,他也有借此往权力中心更进一步的意思,便多少费了点心思。
    “请赐教。”李诵眉毛微挑。
    “不以当地物产厘定税赋,不收谷物、丝织品,又不许百姓私铸钱币,如此一来,百姓必须要持家中所产谷物、丝织品、地方物产入城换成钱币,如此一来势必要造成钱重物轻的乱象,一进一出,一增一减,百姓损失不可胜计啊。”郭映顿了一顿后继续说道。
    “而且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之风势必更加盛行。”
    李诵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缓缓道:“税法改革,势必会引发世家门阀、豪强大家的抵触和反弹,届时八郎你需要站出来,替陛下分忧解难。”
    “我能做些什么呢?”郭映皱眉询问。
    “国朝勋贵一百多家,有自(西)魏、(北)周、隋以来数世家业不堕者,这些勋贵大多骄恣纵横,并兼田宅。
    而王公大臣,中官富豪,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京师甲第池园,良田美产,中官占者什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至于今日,竟有踰于汉成、哀之间。
    本宫与陛下深感忧虑啊!”说到最后,他重重叹了口气。
    郭映也随之叹息了一声。
    确实,此时唐王朝的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不说旁人,便说郭家,不也是乐此不疲的通过买卖、借荒、置牧兼并贫人的田地吗?
    据郭映所知,郭家除了皇帝赐给郭子仪在京郊的田庄之外,还有自黄峰岭泪河地关中间百余里的田地。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搁在一众勋贵当中也是首屈一指了。
    郭映不知道郭子仪此举是为了打消皇帝的猜忌、保全家族,还是纯粹为了不使自己木秀于林,而与他人沆瀣一气。
    总之,郭子仪肯定算不上什么道德楷模。
    话到这儿,气氛有些尴尬,就郭家的所作所为,郭映一时还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就算他有心还田地于无地贫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莫说郭子仪如今还在世,便是他老人家故去了,还有大哥郭曜在前呢!
    哪里轮得到他越庖代徂,主持郭家庶务。
    好半响,郭映方从沉思中回过神来,道:“殿下所言极是,自本朝开国以来,土地兼并之风就未曾止歇,先有隐太子与诸公主及六宫亲戚,并兼田宅,后有勋贵褚遂良“贱市中书驿语人地”,其余官僚也“皆籍外占田”。
    高宗与则天顺圣皇后统御万方之时,土地兼并之风更加盛行。
    至于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更胜从前,宿豪大猾,横恣侵渔,致使百姓弃田宅,鬻子孙,荡然逋散,转徙就食,行者甚众。
    如今两京近郊田地皆属王公百官,哪里有贫民的立锥之地。
    只是土地兼并历朝历代皆有,要抑制、乃至于杜绝,谈何容易呢?
    汉武用“假公田”,汉哀用“限民名田,以澹不足”,王莽“复井田”,隋“发使四出,均给天下之田”,本朝多次颁发限制兼并的诏令,然而土地兼并之风却愈演愈烈,甚嚣尘上。
    因此臣以为,想要抑制此风,仅凭两税法的推行远远不够,除此之外,还需……”
    说道这儿,郭映停顿了片刻,眼角余光瞥向身侧的李诵,见对方微笑点头,这才继续道:“用重典,杀个人头滚滚。”
    李诵闻言笑而不语,要是朝廷真有想杀谁就杀谁的威风,又岂会有如今这般困境呢?
    只是郭映方才的话倒也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也很想知道郭映究竟要拿谁来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