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地北接江淮漕运中枢郑州、汴州,东与汉水漕运中枢襄州、邓州一州之隔,且淮宁兵中多汉化胡人、山棚、南下之平卢军,故其军士剽壮,骁勇善战。
他日无论李希烈率军北上京畿、河南,还是西进山南,皆不费吹灰之力,而江淮或者襄汉漕运一断,那京师就要烟火殆绝,饿殍相望了,如果江淮、襄汉漕运俱断,那……”
郭映没有再继续往下说。
一席话落地,郭曜与郭暧纷纷陷入了沉默。
“八郎你所言有理,只是听你所言,好似李希烈必反?”郭暧略一思索后,蹙眉问道。
“非是好似,而是笃定。”郭映放下了手中茶盏,神色肃穆:“李希烈煞费苦心驱逐其叔父兼养父李忠臣出镇,自领淮宁,足可见其人不是肯久居人下之辈,况且此人残暴之名天下皆知,他若是不反,那才叫怪事。”
见郭映已经分析的如此透彻,郭曜与郭暖也收起了玩闹的态度,只是郭暧还是迟疑道:“李希烈焉能反?圣人继位之后,非但没有治他驱逐节帅的大罪,反而加其御史大夫之职,委任他为节度使,并改淮西镇为淮宁以示恩宠,此时他若反,则必受天下人唾弃。”
“玄宗皇帝对安禄山难道不亲厚吗,此僚不照样反了?”郭映哂然冷笑一声,道:“六哥你固然是道德君子,但若是以道德君子的准则来衡量一方诸侯,那就差之千里了。
人家,可不会管什么千古骂名,天下人唾弃,须知历史从来都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六郎郭暧是个随和的性子,但自幼浸淫儒家经义,耳濡目染之下,亦免不了沾染了许多道德规矩,思虑事情难免带着几分天真。
此番他被郭映怼了一句,登时涨红了脸,竟哑口无言。
倒是郭曜看了郭映一眼,笑着解围道:“那照你这么说,李希烈要是真反,朝廷反倒束手无策了。”
“束手无策不至于,但手忙脚乱是肯定的。”郭映微微勾唇道:“不过朝廷良将济济,若是应对得当,想必李希烈也翻不起太大风浪。”
“哦,你素来眼界高,竟说朝廷良将如云,那依你之见,谁人可称良将呢?”
郭子仪笑呵呵的打趣着,心中却暗赞这个八子眼界独到,胸怀锦绣,能堪破表象,洞悉天下棋局,一眼看到李希烈才是那个能左右天下局势的关键所在。
只是,他看破也没有用,皇帝有意用李希烈讨山南东道梁崇义,而后再图李希烈,若无意外,当是不会主动发起攻势,先发制人。
另一边,郭映闻郭子仪提及良将二字,便低下头仔细盘算了起来,直到半晌后方才抬首笑道:“右神策军都将李晟勇武绝伦,屡建边功,可称良将否?”
“李晟器伟雄才,长于应变,帅才也。我一生所见名将无数,能胜过他者,唯李光弼、王忠嗣两人耳。”
郭子仪捋髯颔首,毫不吝惜对李晟的夸赞之词,末了却又笑道:“只可惜,才是个都将。”
郭映听他这么说,也是会心一笑,李晟固然能打,但在天子面前肯定不如小心勤恪的神策军使白志贞,甚至还比不上窦文场那个阉人。
尽管他不想承认这一点,但将军与天子的远近亲疏,往往比能不能打仗更重要。
不过郭映并没有纠结这个,而是继续和郭子仪说起了他眼中当世良将:“河东节帅马燧少时博览群书,数读兵法战策,颇多谋略,可称良将否?”
“马燧确有大略,到镇一年,便练出精兵三万,或可与李希烈相争。”
听郭子仪如此评价吐蕃人眼中唐廷三大名将之一的马燧,郭映心中稍奇,不过想到此时的马燧确实无拿得出手的战绩,又接着往下说道:“左金吾卫大将军浑瑊,总角之年便入军旅,久经战事,深谙用兵之法,可称良将否?”
“浑瑊久在我膝下侍奉,形如半子,他才能如何,我岂不知,只是他这人轻虑浅谋,只可为将而不可为帅。”
说道浑瑊,郭子仪嘴角泛起一抹浅淡的弧度,当年浑瑊还在年少的时候就侍奉在他身边鞍前马后的服侍,无论是白日里照料起居饮食,还是夜里温溺器、为他洗脚,无一不做到周全细致。
有感于其人尽心尽责,他便将所学兵法倾囊相授,不想二十年过去,浑瑊竟真成了名震天下的虎贲悍将,甚至因为其人生性谦虚谨慎,当世人都将其比作由余、金日磾。
这可算是一桩美谈了,而他郭子仪也平白落下个慧眼识珠的美名,他自然欢喜。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能得个好名声,终归是个好事。
其实,除此三人外,朝廷还有不少良将,比如练出昭义步兵的李抱真、沙场宿将左金吾大将军曲环、镇守潼关十多年兢兢业业的镇国军副节度使骆元光……
只是这些人眼下要与李晟三人一较高低,还是有些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