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九十一章 点醒杨涟

第九十一章 点醒杨涟(4/4)

热门推荐:
百姓,被人将他们两人称为“杨二斋公”
    到了嘉靖年间,杨涟的父亲杨彦翱出生,因为祖父和父亲的教导,杨彦翱乐善好施,但也因为爷三的乐善好施性格,导致了杨涟家中介于小地主与富农之间。
    杨涟的家中哪怕到了现在,也不过水田五十亩、薄田一百五十亩,而家中还有长兄一人,而长兄则是有三子八孙,杨涟自己有五子九孙。
    加上妻子,杨氏一族到了杨涟这一辈,一共有三十七人。
    尽管家中有多个秀才,可以免田赋数百亩,但杨涟还是要求家族每年向朝廷缴纳田赋。
    可以说、从朱由检得到的情报来看,杨涟简直就是一个廉洁到他人羞愧的清官。
    但朱由检还是没有办法彻底相信这个小老头,只因为他要做的事情,必须有值得信任的人才能去做。
    因此、杨涟刚才的话,只能让朱由检确定了他是一个为了百姓而发声的人,和东林党大部分人,或者说与这个时代大部分文官都不一样。
    他不是没有想过、杨涟这家伙大奸似忠,但一想到杨涟被魏忠贤上台后弄死后,整个天下百姓都为他难过的结局,却怎么都无法想象杨涟一个奸诈的人。
    所以在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朱由检向杨涟交了一个底:
    “要减轻百姓的农赋,又要保证朝廷的赋税,那就只有从军屯和卫所下手。”
    “不可!”杨涟一听、立马厉声道:
    “卫所制牵扯数百万人,若是他们揭竿而起,那朝廷……”
    “又如何呢?”朱由检澹漠道:
    “莫非杨给事中认为,这数百万人都有自己的田地?”
    一句话、朱由检把杨涟想说的话憋回了肚子里。
    是啊、谁都知道,从朱元章、朱棣死后,勋贵和卫所军官就开始侵吞军屯田了。
    明初的军屯体系、在朱元章的监督下,有力的保证了明朝的军费支出。
    明代永乐元年,全国卫所军屯田的子粒是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明朝的税粮全部加一起,也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
    如果眼下大明能保证有洪武、永乐年间的征税力度,哪怕边军无能,也能重新拉起一支人马。
    但眼下的问题就是,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朝廷内部充满了世袭的人际关系。
    无才的人被推上高位而无所作为,想要维持朝廷运转,就得尽可能的增加官吏。
    这么一来、朝廷就陷入了冗官,冗军的死循环。
    冗官即官僚机构恶性膨胀,人员远远超出正常工作需要,行政效率低下。
    冗军主要表现为军队人员数量巨大,战斗力弱,无用处。
    冗官和冗军,只要能解决一个,大明就能续命五十年。
    在官与军的选择,朱由检只有选择解决冗军,因为那些冗军毫无战力,便是有百万人,面对数万铁骑也只有被击溃的下场。
    “殿下是怎么想的……”
    杨涟终究还是忍不住询问起朱由检的想法,而朱由检则是向前探出身子,面色不改的说道:
    “先从冗军最严重的北直隶开始。”
    “北直隶三十几万大军,代表的不止是几百万两军饷,还有被卫所军官侵吞的上千万亩耕田。”
    他这话一说出,杨涟便紧皱眉头,沉声道:
    “上直二十六卫、天寿山十一卫,蓟镇……北直隶各处卫所……”
    “殿下或许算的太少了,若是要对北直隶下手,索要面对的是三十几万兵马和百万卫所男丁!”
    杨涟直勾勾的与朱由检对视,最后声音继续低沉着:“您想好了吗?”
    面对这样的质问,朱由检起身,慢步到屋子的窗前,看着那飘洒的白雪,过了片刻才开口道:
    “裁则兵变,不裁则亡国,孤没得选,皇兄也是一样……”
    他的这句话说出、杨涟低下了头,不知道在想什么,直到一个太监闯入了寝室,杨涟才抬头看向朱由检,作辑道:
    “如此、老夫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说罢、杨涟退了出去,而朱由检也看着他的背影走出,过了树苗才看向小太监道:
    “说说吧,怎么了?”
    “回殿下……”小太监欲言又止,最后才忍不住说道:
    “京城传来消息、李康妃……李康妃娘娘她……忧虑而薨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