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一百三十一章 波流涌动

第一百三十一章 波流涌动(4/5)

热门推荐:
于军谋,在军谋上多倚重朱由检,因此并不了解奢崇明在等什么。
    朱由检见状,则是笑道:“他应该在等辽东的结果。”
    “弟弟的意思是,他如果想要反,会等老奴攻破辽沉才反?”朱由校大概听出了这个意思。
    不过对此、朱由检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又摇头道:
    “他在等,但是却不一定要老奴攻破辽沉,他才会起兵。”
    “一旦局势有利于他,那么他也有可能会起兵。”
    “既然如此、倒不如主动出击!”朱由校眉头一紧,而朱由检却连忙摇头道:
    “眼下西南兵马编练不过五个月,秦良玉的川兵也不过训练了四个月。”
    “就局势来说、还需要等待,尤其是等到冬季。”
    说到这里、朱由检解释道:
    “我猜测、奢崇明如果要造反,可能会在秋收之后,并且必须在冬季到来之前攻下最少三个县,得到三个县的常平仓粮和官粮,才能维持人马。”
    “如果他秋收后没有起义,那么随着辽东的局势一步步的好转,奢崇明只会老老实实的呆在永宁宣慰司,做为大明镇守当地的土官。”
    “如果能这样,自然是最好。”朱由校吃了一口酥山,在自己弟弟的解释下,也不再纠结。
    他询问起了辽东的事情,关切道:
    “按照时间、眼下登来水师应该在天津准备装粮运往镇江了,弟弟你真的认为,在镇江屯田,可以让老奴对沉阳的攻势递减吗?”
    “这个希望并不大,但能让老奴调兵回防是一定的,只是兵马的数量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变相也是减轻沉阳的压力。”朱由检继续端起冰雪冷元子吃了起来。
    吃了两口后、他紧接着道:
    “这次的调兵,主要还是臣弟准备震慑一下朝鲜,顺带在辽东东部留下一支客军兵马。”
    “怎么,准备对辽东的卫所动手了?”朱由校吃了一口酥山询问,而朱由检摇了摇头:
    “埋下一颗钉子罢了,如果真的要动手,臣弟准备先对宣府和大同下手。”
    说到这里、朱由检为皇兄说了一下宣府和大同的局势。
    “眼下、宣府和延庆、保安两州有十五卫九营二十六所,大同镇有十四卫七所十二营。”
    “不过、宣府与大同援辽,战死了不少营兵,因此眼下营兵具体是多少,还尤未可知。”
    “按照兵部的情报,大同镇原额马步官军13万5778员,实在官军8万3815员,原额军马5万2000匹,而眼下实在军马2万4564匹。”
    “至于宣府镇,原额有马步官军15万1452员,实在官军8万3304名,而宣府原额军马5万5274匹,实在军马3万4200匹。”
    “其中宣府每岁的军饷是,民运折色银七十八万七千余两,盐引银十三万五千余两,京运年例银十二万五千两。”
    “营兵盐引银二万六千余两,京运年例银十七万一千两,所有合计一百二十二万二千两,当地只能负责二万二千两和十三万三千石的军屯粮。”
    “至于大同镇,民运本色米七千余石,折色银四十五万六千余两,屯田及民运本色草二百六十八万余束,折草银二万八千余两,盐四万三千余引,京运年例银二十六万九千余两。”
    “此外营兵需要京运银十八万一千两,盐七万引,算下来是军饷一百万六千两银子,盐十一万三千引,粮七千余石,草二百六十八万束”
    “至于大同镇的卫所,每年能屯粮七万余石,折色银一万六千余两,牛具银八千余两,盐钞银一千余两,朝廷需要发九十八万余两。”
    说到这里、朱由检长舒一口气道:
    “两镇在兵部那,一共有16万7119名兵卒,军马5万8764匹,军饷折算下来,却需要二百一十八万两,盐十一万三千引,粮七千余石,草二百六十八万束。”
    “这林林总总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二百六十万两左右。”
    韩景略将大同和宣府的纸面情况说了出来,而朱由校在听完后却笑道:
    “弟弟以为、他们能有多少人?”
    或许是见惯了朱由检裁撤空额,现在连朱由校都知道,纸面和实际的差距了。
    不过对此、朱由检却笑道:“大同和宣府还是有一定战力的,我估计两地加起来能守城的兵马有五万人,能出关的兵马在两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总数是在七万人左右,想要裁撤他们的难度很大,仅此于辽东。”
    “那弟弟是怎么想的……”朱由校特别喜欢看自己弟弟一本正经讲边事的模样,而朱由检也很坦然的说道:
    “简单,调两万营兵援辽,然后在燕山大营给他们按人头发响。”
    “这件事情要提前告诉大同和宣府的将领,让他们不敢吃空饷。”
    “只要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