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叶向高入阁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叶向高入阁(2/4)

,局势大好。”
    “不瞒叶阁老,吾已经准备在五月调山西三镇兵马,前往援辽了。”
    “有了这三镇兵马,加上辽镇的主兵和客军,外加上即将渡海的六卫军,老奴只能退回山中。”
    朱由校心中底气十足,这是来源于对朱由检的信任。
    不过、从他的话中,叶向高也知道了一件事。
    那就是眼下的皇帝,与前几任皇帝不同,其中最不同的一点就是,有一个在外操练兵马的亲王。
    尽管这个亲王还没有封王,但其展示的军事天赋,已经足以让人侧目了。
    叶向高从孙如游、方从哲、刘一燝等人的书信中,都知道了十六卫军和十二营的事情。
    并且在他抵达天津的时候,就已经偷偷去六卫军和大沽营看过了,不得不说、尽管操练的时间很短,但这支兵马的兵锋很盛,唯一不足的就是还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
    有这样的十几万兵马,并且还不是空额,可以说大明的中枢力量达到了自正德年间以来的一个巅峰。
    这样的局势很好,有这些兵马,完全可以保证皇权的巩固,而只要皇权巩固、中枢力量强大,那么地方就不敢阳奉阴违。
    为什么江南、湖广这些地方在洪武、永乐这些年间不敢那么阳奉阴违?还不是皇帝真的有力量可以拿捏他们。
    因此、对于叶向高来说、这次担任首辅,可以说比他之前在万历手下担任内阁首辅要轻松许多了。
    皇权的力量提升,并且能和文官抗衡的话,那么就代表只要有听话的内阁和六部,皇帝的命令就能基本下达到地方。
    地方做不做是一回事,命令能不能传达到地方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叶向高大致明白了朱由校叫自己入阁的意图。
    说白了、就是想要自己成为皇权和文官中间的一个传话筒。
    但这样的传话筒和万历年间不一样,万历年间是浙党一党独大,叶向高纵使想帮万历的忙,也有心无力。
    可现在不同了,现在的文官是分裂的,原本强大的浙党变得弱势,只能团结齐楚宣昆四党才能抗衡东林。
    因此、局面又变成了皇权和文官实力相当,但文官内部表面分裂为两块,实际上是闲散的很多块。
    这么一来、在某些事情上,叶向高可操作的空间性就大多了。
    想到这里、他斗胆对朱由校作揖询问道:“万岁接下来只是想调三镇兵马援辽吗?”
    他要询问一下朱由校下一步的棋往哪里走,但朱由校是断然不可能直接告诉叶向高,他下一步准备要和自家弟弟一起解决山西三镇的事情,因此他只能说道:
    “把田赋摊派到杂项上,可行否?”
    要动商税了……
    朱由校一句话,叶向高心里就是一咯噔,随后他默不作声,在心底衡量了一下摊派的操作空间,过了一会儿才开口道:
    “若是摊派的少,或许可以成功。”
    “多是多少?少又是多少?”朱由校皱眉询问,而叶向高则是沉默了数秒后才开口道:
    “多则一成、少则半成。”
    “不能再多?”朱由校继续询问,而叶向高摇了摇头。
    两人好似猜谜语一样的话,实际上是在讨论田赋减轻、来增收杂项的可能性。
    但叶向高也给出了答桉,田赋这个数量太大了,大明每年两千余万石田赋正粮,折色后是七百万到八百五十万两不等。
    均摊一成就是七八十万两,半成就是三四十万两。
    这数目很少,哪怕是后世人都能看出来,以大明的人口和流动白银,就均摊这么点银两,根本做不到减轻百姓的负担,也增收不了朝廷的赋税。
    因此、朱由校沉默了数秒后才开口道:
    “若是将辽响的加派均摊,又能均摊到杂项多少?”
    “去岁辽响五百二十余万两,尽数从田赋加派,以臣愚见,恐怕也只能均摊两成左右……”叶向高回应。
    两成、那就是一百四十万两左右,这还是在有北直隶的十六卫军和十二营的情况下,地方士绅所做出的最大让步。
    能让步这么多,是因为士绅之中大部分有众多田亩,因此只要免了一些田赋,转而收杂项,田赋也不用加派了。
    虽然这样的做法,会变相多交数十万两的加派税银,但皇帝已经开口,他们不割肉是不行的。
    想到这里、朱由校也开口道:
    “既然如此、那就均摊吧,具体的一切就拜托叶阁老了。”
    “这是臣分内之事……”听到朱由校这么说,叶向高长舒了一口气。
    他最怕皇帝以为有了十几万大军,就可以无视士绅的力量,然后开始挥舞屠刀收税了。
    那样做的话,不出三个月,天下皆反,漕粮断绝,顺天府饥民遍地。
    不过这也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