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国事艰难

第一百七十三章 国事艰难(3/5)

百余人。
    他们拱卫马车两侧,护送马车前往皇宫。
    说实话、这样的赶路和排场,朱由检根本就看不到一个地方的风气和风貌。
    他一直很想去看看真正的市井民生,但是就眼下来说,他的每一次“亲民”,都代表着冒险。
    想杀他的人有很多,朱由检不可能赌所有人都是聪明人,因为只要这群人中有一个莽夫,那他微服私访亲近民生的行动,就可能成为自己的最后一天。
    伴随着这种想法,半个时辰的时间缓缓过去,当他们来到东华门时,朱由检换乘了车辇,向着乾清宫驶去。
    废除徭役一事,还是需要先谋划,而不是脑袋一热就决定了。
    徭役的废除,代表的是地方官府免费劳动力的损失。
    朱由检自然可以废除徭役,但废除之后,一些兴修水利、道路,修葺城墙、县衙、石桥等等行为的成本就要上涨了。
    比如一座石桥,有徭役的时候可以征徭役,而官府只需要出材料钱。
    甚至可以说、如果当地有合适的原材料,那么就只需要付出工具钱,以及三合土的材料钱就足够。
    但如果废除了徭役,那么人工费就出现了。
    一些小县,哪怕一天只给十文钱,那一百人就是一两银子,一千人就是十两。
    一条道路、一座石桥,一条水渠……
    这些基础建设,所需要投入的时间都是以月来计算的。
    哪怕只招募百人,修建三个月的道路,也需要九十两的支出,加上工具、原料,支出甚至可以达到二百两。
    二百两银子,地方小县一年又能有几个二百两?
    大明1427个县,沿海地区还好说,内陆的一些县城,库银也不过就是二三千两银子罢了。
    这看似很多,但衙门的日常维护、城墙修葺,城中道路修补等等,就要用去大半银子。
    有些时候、朝廷还会让各省筹措银子,这对于这些县城更是要了老命。
    就比如眼下的西南战事,五省自己就筹措了一百八十多万两,这些都是建立在各县往外掏银子的情况下。
    朱元章制定的财政制度,保证了地方官府对农民的赈灾,以及地方官府自主的权力。
    原因就是汲取了宋朝、元朝过度集中银两到中枢,而导致地方财力不足的百姓受灾事件。
    也因为大明地方官府留足了自己运转的银子,所以很少能看到中枢发银子赈灾的情况。
    这系统很好,可架不住晚明文官、太监、皇帝、勋戚等势力胡来。
    朱元章定下的制度,已经被他们搅成了浑水。
    让各省筹措银子这种事情,本质上就是降低地方县城对灾荒抵抗风险的行为。
    所以朱由检要想让地方废除徭役后,还能继续运转,就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首先就是集权一个部门,尤其是财政。
    御马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集权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军屯田,就达到了惊人的赋税收入。
    如果取缔地方筹措银子,那么地方财政会富裕起来,至于各种军事行动,则是由中枢拨发银两。
    中枢的银两够不够,这是废除徭役是否可行的前提。
    在朱由检脑筋飞快运转的时候,他的车辇也到了乾清宫门。
    经过通传后,他走进了乾清宫,进入了养心殿,并且见到了坐在位置上,皱眉处理奏疏的自家皇兄。
    “哥哥……”
    朱由检一开口,朱由校便放下了奏疏,抬头对他露出和善的笑容道:
    “弟弟来了、坐吧,说说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事情倒是有,不过……”朱由检坐在了魏忠贤叫人搬来的椅子上,对自家皇兄道:
    “臣弟想废除天下徭役,减轻百姓负担。”
    “……”一句话说出,朱由校陷入了沉默。
    废除徭役,代表的是朝廷可能会每年增加上百万两银子的支出。
    朱由校想不通,自己弟弟为什么要说出这种事情?
    “徭役之事,废除之后,朝廷的支出会变多,还是等平定辽东再说吧……”
    朱由校想了想,最后用比较和善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变相告诉朱由检,自己并不像废除徭役。
    对此、朱由检却说出了另一种见解。
    “废除徭役,并非是一种出而不得的行为,废除徭役,南镇抚司监督,这只会让百姓对哥哥感恩戴德。”
    “哥哥忘了吗?日后我们还要收取赋税,如果废除徭役,百姓能在家中农作的时间更长,照料作物更加心细,那么亩产上涨,朝廷的赋税也就更高。”
    “更别提有了民心之后,若是日后要征收杂项,那么天下百姓在面对士绅蛊惑时,一旦有人提起这件事,百姓还会一条心的和士绅走到一起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