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3/4)

  蓝玉打捕鱼儿海一战,朱元璋可是把他的大后方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但朱由检和朱由校两人,说句实在话就是,朱由校也顶多和文官打平手,因为他还缺少了朱元璋手中的国子监。
    如果不是朱由检早就做好了准备,在辽东囤了足够多的粮食,而朱由校又截住了文官想要运走的盔甲厂火药,那说不定原本复辽大捷就变成复辽惨胜了。
    在没有自己人前,朱由检是不会放心北征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复辽一战结束后,立马收留顾秉谦的缘故。
    魏忠贤手上的阉党始终是个背黑锅的,只要目的达成就可以全部撸下去了,但顾秉谦不能。
    或者说、顾秉谦就是在阉党和齐楚浙宣昆、东林诸党党争结束后,站出来收尾的人。
    只是这些收尾的人不能多,因为一旦多了,就会影响到未来的燕山学子,以及朱由检的革新变法。
    并且人太多了,也会像阉党一样,吸引诸党的注意。
    就眼下这种,上百京官,数百外京官的数量就足够了。
    朱由检要的是他们的资历、听话、和年纪,至于办事情的人,依旧是燕山学子。
    只要第一批入仕的燕山学子把年纪熬出头,那么顾秉谦这群人也就可以被换下去了。
    木材嘛、腐朽了就换一批新的就是……
    带着这种想法,朱由检转身离开了经略府,而熊廷弼和袁应泰作揖的同时,也互相看了对方一眼。
    只是他们终究没有说些什么,只是低头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处理辽东的军政事务。
    倒是在朱由检离开足够远后,他才开口对旁边的锦衣卫千户询问起了自己关心的一些事情。
    “琉球府眼下迁移多少百姓了?”
    “回殿下、听闻好像有三十多万户,近两百万人了。”
    旁边的锦衣卫千户马上回禀,而朱由检闻言却皱眉道: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他为琉球府有这么多人迁移的事情开心,但他更在意这背后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锦衣卫千户恭敬的回禀道:
    “今岁福建、广东有些地方遭遇旱情,导致了粮价上涨至八百文一石。”
    “许多活不下去的百姓一听迁移琉球发放粮食和耕牛,便直接举家前往港口搬迁了。”
    “又是粮食么……”朱由检心头一沉。
    尽管他知道,自宋末元初,到清代雍正初年,整个阶段都是漫长的小冰期,而小冰河大旱也会在天启七年正式爆发,但他没有想到、这小冰河大旱还没有爆发,就已经表露出这么多天灾了。
    就眼下这几年的天灾,便让自己处理的焦头烂额。
    虽然这固然是因为外有强敌,内有贪官的缘故,但天灾却是实打实的。
    朱由检这段日子算了一笔账,那就是如果大明恢复到洪武年间的赋税,能不能安然渡过小冰河大旱……
    答案是不能!
    十七年大旱,这其中每年牵扯最少的都有上千万百姓,而多的时候接近上亿。
    上亿人口,一年需要吃多少粮食?
    哪怕用红薯、土豆搭配米麦,一年也最少需要消耗三亿石,才能保证他们活着,而这只是活着,并且是一天一斤红薯左右的那种活法。
    长期吃下去,这样会吃出大问题。
    也就是说、面对小冰河大旱,朱由检必须保持的官仓粮食是三亿石。
    这是一种怎样的难度?至少封建社会,乃至二十世纪以前,都没有哪一个王朝敢放言说官仓储粮三亿石的狠话。
    从古至今的手段,大多还是调粮来赈济灾民,可朱由检尴尬的地方就在于,他从哪里调?
    如果说前面几年还可以做,后面几年也可以这么做,那中间旱情最厉害的两年呢?
    全国70~80的人口和耕地都遭受波及,指望调那两三成耕地人口的粮食来赈济他们?
    赈灾这块,崇祯朝廷不是没有努力过,但努力的结果就是,小冰河大旱巅峰的那两年,大明粮食价格几乎达到了平均一石一两银子的价格。
    这样的粮食价格,谁又能吃得起?
    这样的天灾、朱由检只能通过沿海省份打捞渔业,内地调粮,外地迁移的手段来渡过。
    开发东北、拿下中南半岛,开发琉球府……
    这些都是无奈之举,如果不是面对十七年大旱的天灾,他怎么可能会把钱粮砸在这上面。
    就好像眼下的大明文武一样,他们根本就不理解朱由检为什么要每年砸数百上千万石的粮食去开发辽东、琉球。
    或许即便是小冰河大旱来了,他们也顶多说一句“灾荒之年、破费破费”的话,随后便夹起筷子继续吃自己的美食佳肴。
    至于那些受了灾的百姓,只要不反,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