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两百六十九章 吹响革新的号角

第两百六十九章 吹响革新的号角(3/4)

边翻阅手中的文册。
    文册显然是王承恩三人带来的,而朱由检看的津津有味。
    上面主要写了皇店的扩张速度,以及盐场今年的产量,皇店的收支。
    休息了半个月没看,上半年的报表出来后朱由检才发现,皇店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仅仅上半年,皇店收入八百五十二万余两,支出四百七十五万余两,盈利三百七十七万余两。
    这只是上半年,而其中贩卖的商品和货物,基本上是盐、蜂窝煤、蜂窝煤炉,以及茶叶和各种常见的货品。
    其中包括了蔗糖和其他糖类,以及布匹绸缎、官窑民窑瓷器等等。
    如果只看皇店,那么今年皇店的收入可能会超过八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之所以会上涨那么多,主要还是因为市舶司的存在。
    市舶司存在后,以往海商们的购货渠道就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寻找私货商人,到现在直接在皇店购买。
    从皇店的财政报表来看,大明两京十六省的内需消耗,只达到了四百万两不到,而剩下的四百五十多万两则全是海上贸易产生的。
    这还只是半年,如果算成一年的话,也就是说大明在马六甲以东,日本以西的广袤海域里,每年游走海上的贸易额是九百多万两。
    清楚了这里,朱由检当即打开了半个月前市舶司让人送来的上季度报表。
    果然、在市舶司的海关税收上,仅仅半年时间,这一项便创收近百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皇店和市舶司的税收和盈利,仅上半年就达到了接近四百八十万两的程度。
    不过、市舶司虽然创收,并且有着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的赔款,但相比较它的规模,这点银子仍旧微不足道。
    眼下的市舶司下,海上的巡检司人数已经达到了七万多人。
    这七万多人的俸禄外加吃食,每年支出就是近百万两银子,而市舶司还有书吏,还要向几大船厂下订单、交银子,因此眼下还是负支出。
    沈廷扬的奏表里,明确说了市舶司尚有四十余万两的缺口。
    不过这个缺口在船只、装备都补齐后,会逐渐的变小,最后实现收支平衡。
    这样的情况,朱由检还算比较满意,毕竟收支平衡,就代表在未来市舶司将会实现创收。
    随着海外藩王就藩,经过旧港的商船会渐渐变多,而市舶司的税收也就会越来越高。
    这个时间不会太久,也就几年罢了。
    放下市舶司的奏表,朱由检看了一眼御马监南场的纺织厂、还有北场的官场。
    北场的官场今年在保证了上直伙食的同时,还出栏了军马四千九百多匹,驽马一万四千多匹,耕牛三千多头。
    对于朱由检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而更好的消息则是来自御马监南场的纺织厂。
    随着官营纺织厂的出现,皇店的布匹和绸缎开始由南场的纺织厂提供,每年产量达到了十六万匹。
    这些白布如果运到旧港的皇店,就可以高价卖给欧洲商人,赚取金银。
    朱由校很满意,而更让他满意的是燕山的火药厂和军械所。
    上半年火药厂制作火药一百三十万吨,生产步铳七万六千支,骑铳三万支,各类火炮五千四百余门。
    不过、这样的制造速度代表的是钱粮的消耗。
    三万多名工匠的俸禄,外加铁料的消耗,整个军械所一共投入了七十多万两银子。
    当然、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眼下大明八十七万兵马中,已经有二十九万人装备了骑铳和步铳。
    其中西军都督府、南军都督府装备了大半,北军都督府装备了三分之一,而东军都督府已经达到了上直装备的标准。
    东军都督府的火器装备率达到了七成,而这已经是目前火器可以装备的极限。
    在冷热兵器交替的年代,除非朱由检能祭出马克沁,不然冷兵器的战兵还是有存在意义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放下了军械所的报表,没有选择扩大生产,或者是减少生产。
    这个生产数量刚好,再多就浪费,再少就太慢了。
    放下报表,朱由检拿起了最后一份报表,也是他最关心的报表。
    《燕山学府报表》
    简单六个字,所蕴含的是今年的入学人数,以及毕业人数。
    没有让朱由检失望,当报表打开,三十七万的学子数量让他屏住了呼吸,而其中红圈圈起来的四行列表更让他不自觉攥紧了报表。
    “可出仕政坛军队书吏者:三万七千四百二十五人”
    “可外派为官吏者:四千二百三十五人。”
    “可进燕山第四学府进修者,三千二百三十一人。”
    “进军备研究院者:一百八十四人。”
    简简单单的四行列表,让朱由检大概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