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两百九十八章 齐王返京

第两百九十八章 齐王返京(4/4)

热门推荐:
 况且,如果每年的恩科仅仅是燕山学府的学子自娱自乐,那反倒小众了,注定改革不起来。
    只有让许多学子清楚,恩科将是他们为官最快的途径,他们才会舍弃四书五经来专攻燕山的教材。
    只要他们肯学,朱由检就有大批人才可用。
    这样的学习氛围反倒有利于科研人才的诞生,毕竟填鸭式的教育会抹杀大部分人的想象力。
    清代以前的中原人,永远不缺想象力,只要敢想,给钱给粮,他们就能做出来。
    哪怕做不出来,那一代代人的累积,朱由检就不信中原人会比欧洲人差。
    “眼下收支还能平衡吗?”
    朱由检忽的开口,王承恩闻声也只能低下头回应道:
    “眼下近八十万大军,军饷伙食开支一千八百万两,皇店开支四百万两左右,燕山等府开支二百万两,军械局开支六十万两左右,合计开支在二千四百六十万两左右。”
    “军屯田目前还没有降低赋税,今年粮价偏高些,折色之后在一千七百万两左右,皇店缴纳赋税后岁入在八百万两左右。”
    “眼下虽然说还能岁入,但实际上户部那边倒是常常需要御马监接济,因此也就不够用了……”
    王承恩的话让朱由检皱眉,他算了算户部的岁入,按照道理来说,户部的粮食折色和两司岁入加一起,它的岁入应该不低于二千万两才对。
    眼下怎么需要自己接济了呢?
    “殿下……”似乎是看出了朱由检的不解,王承恩也解释道:
    “眼下兵马司士卒、刑部衙役、大理寺判官等地方都在安置伤兵,学子小吏,数量剧增至四十余万人。”
    “户部管着百官的俸禄,还要负责各地赈灾,迁移。”
    “仅仅今岁至今,小范围的赈灾便有三十四次,户部的银子早就在四月份花完了……”
    “三十四?”朱由检皱眉,他倒是没有想到户部需要在赈灾上花费那么多银子,也没有想到这才天启六年,就剧增了这么多灾害。
    “另外、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区去岁白灾和蝗灾导致蠲免了赋税,这些年户部一直都没有收足过两京十六省的钱粮。”
    “如去岁的岁入,户部岁入折色后不过一千四百余万两银子,所以才花的这么快。”
    “如果不是毕尚书运作得当,恐怕今岁四月户部就彻底没银子了,便是连打白条,一些商人恐怕也不认。”
    “眼下为了赈灾,听闻毕尚书已经派人前往湖广、江西、四川,准备找一些大小粮商,打五百万石米的白条。”
    打白条,这基本上已经是晚明自张居正后,官员和商人常用的一种手段了。
    实际运作起来,就等同于官府找商人借粮,然后补足利息还给商人。
    这听上去不可思议,但这也是大明的无奈之举。
    听到了这个消息、朱由检也是一时间沉默无言。
    按照历史惯例,如果不是他的出现,大明朝在天启六年,以及以前合计积欠的钱粮会在一千六百万两左右。
    眼下朝廷没有赤字,没有积欠钱粮军饷,还保持着向外移民和军事行动,已经是建立在朱由检革新赋税六年的基础下了。
    赈灾救民、扫虏灭金……
    按照今年的局势来看,或许明年朱由检只能在这两者之中选择一个。
    “今岁开始、琉球府和辽东百姓就陆续开始缴纳田赋了,大明朝多出千余万亩的粮食缴纳田赋,户部的情况明岁会好看不少的。”
    沉默许久,朱由检只能来了这么一句,并在之后说道:
    “至于能不能在赈灾的时候,着手扫灭建虏,那就得看看陆文昭能从那帮子走私的官员中,查出多少银子了……”
    朱由检的话让王承恩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家殿下要对官员下手,合着是银钱不够用了,该动刀子让那群贪官交出银子了。
    有了他们的银子,大明想要渡过后续就简单许多了。
    “殿下高明……”王承恩作揖佩服,而朱由检也看向了地平线上逐渐出现的燕山学府,眯了眯眼道:
    “扫除贪官污吏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稳住地方,还得看他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