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零八章 小冰河大旱

第三百零八章 小冰河大旱(4/5)

,河南炎热,听闻北直隶也没怎么下雨……”
    “这些事情得派人通知万岁才行,刚好派出这次清查黄河河段情报的塘骑,把消息送到京城去。”
    “是!”旁边的官员闻言,便纷纷离去,准备黄河工程的事情去了。
    很快、背负黄河河段情报的十余名塘骑纵马北上,历经三日的策马后,才抵达京城。
    在第二日一早,塘骑便将消息送达了工部,而工部也将消息备份送往了齐王府和内阁。
    不过这一日的朱由检没有在齐王府,而是难得的和朱由校外出京城,前往南苑狩猎去了。
    因此当奏疏送到他和朱由校手中的时候,二人正一身戎装,手持弓箭在马背上射猎。
    在奏疏和情报送达的时候,二人也翻身下马打开了奏疏。
    在《黄河河段图》中徐光启和王舜鼎二人,标注需要修葺的黄河堤口一百三十二处,其中七十一处已经开始动工。
    另外、有九十三处河段需要疏通,而他们也直接发动徭役疏通了河道。
    当初朱由校下拨的二百余万两银子,也大致用了个七七八八,而徐光启的上书,自然也是为了钱粮而来。
    “徐光启和王舜鼎说还需要三十七万六千余两银子才能整顿黄河……”南苑的猎场内,朱由校将奏疏递给了朱由检。
    不过在看到奏疏的时候,朱由检在意的是各省的干旱迹象:
    “这三十几万两可以下发,毕竟黄河每次决口都需要朝廷调拨上百万两钱粮赈灾。”
    “倒是这干旱之事,如我和哥哥说的,今岁恐怕会有数省之地干旱……”
    朱由检合上了奏疏,看向了身穿圆领袍,穿着简易胸甲,扎着腰带和护臂的朱由校。
    朱由校将弓箭交给了旁边的大汉将军,一摆手示意要和朱由检边走边说。
    朱由检跟上了他的脚步,二人走在南苑绿意盎然的草地上,这和数百里外就有些干旱的北直隶南部河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若是真的有大旱,以弟弟的推测,国库能安然赈灾吗?”
    朱由校皱着眉询问,而朱由检也眉头紧锁,他没有立马回答,而是在计算人口。
    大明的水文,他早就让锦衣卫记下来了。
    哪怕大旱,一般来说主要河道是不可能全部干涸的,因此他心里有一个数。
    “山西、陕西、北直隶、河南、四川等地百姓纸面上有三千余万人,实际大致有五千万人……”
    “按照活下去的标准,每个人最少一个月需要二斗粮,一年最少二石六斗。”
    “这其中,生活在没有主要水道地区的百姓数量约在三千五百余万左右……”
    朱由检句句不提国库,却句句都在提国库。
    没有生活在主要水道地区的这三千五百余万百姓,一旦遭遇了旱情,他们是没有主要水道来浇灌田亩的,因此对大旱抗性最低。
    三千五百余万人,按照朱由检所说活下去的标准,一年需要吃掉近九千万石粮食。
    九千万石……每个月就是八百多万,大明朝的国库能不能拿出这么多粮食?
    这是一个问题……
    “情况会有这么严重?”朱由校不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大旱,因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这种程度的大旱。
    不止是他,朱由检这话就算说给任何一个人听,任何人都会觉得他在危言耸听。
    但对于朱由检来说,他很清楚自己说的是什么。
    明末这场这场长达18年之久的大旱才,是世界几千年来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同样,晚清的“丁戊奇荒”虽然范围也很广阔,但受灾地区只有山西、河南、陕西、北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甘肃东和四川北部等地区等地区。
    可即便如此,清朝官员统计上,依旧有一千万人饿死,两千万人逃荒。
    晚清的人口是晚明的三倍,也就是说,仅仅纸面上的数据,如果明朝赈灾不及时,极有可能会导致最少三百万人饿死……
    为了杜绝这样的局面,朱由检从泰昌元年开始准备,而唯一能帮助大明渡过这场大旱的,就是御马监的调配能力和旧港、琉球等地对内的粮食输血。
    “臣弟已经在户部新设赈灾司,而百姓家中也与万历年间不同,粮食充足。”
    “若是爆发大旱,前期可以依靠常平仓和各省粮食来平抑四省粮价,这点哥哥不用担心……”
    朱由检还是不想把恐慌传递到朱由校身上,他选择自己担下这个压力,而朱由校在听到朱由检的政策后,也转头看了他一眼。
    只是朱由检的表情很澹然,这让朱由校看不出这件事情在自家弟弟眼中,危险程度究竟如何。
    紧皱着眉头,朱由校才无奈说道:
    “旱情之事和朝政之事,暂且由弟弟监国处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