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一十三章 贫者越贫,富则越富

第三百一十三章 贫者越贫,富则越富(1/4)

    “一二一……一二一……”
    “哔哔——”
    “立定!”
    云南临安府梨花驿,伴随着明军熟悉的齐步口号和哨声,一旗百余兵马当即齐刷刷的站在了原地。
    类似这样的队伍足足有数百支,分部在沿红河南下的各个驿站、军营中。
    作为与安南相邻的地区,改土归流后的王弄县成为了进入安南为数不多通道中,较为好走的一条。
    由于地势狭长,呈阶梯状,北高南低,渐向东南倾斜,而红河经过境内流入安南,因此此地是进攻安南的重要站点之一。
    中原王朝同安南之间的爱恨情仇,几乎贯穿了中原王朝自秦代以来的历史。
    超过四次的统治历史几乎见证了中原王朝文明的鼎盛时期,而后续安南同中原王朝的分离过程,本身也处于中原王朝文明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安南之失,绝非只是军事之失,更多的则是政治之失、文化之失,诸君不得不引以为戒。”
    王弄县临时经略府内,当站在会厅内的洪承畴对着会厅中的沙盘发出感叹,在他身旁的沐启元红着眼睛微微颌首。
    见状的洪承畴安慰了一句:“黔国公病逝的事情,我已经上奏朝廷了,想来朝廷会给予嘉奖的。”
    “小国公眼下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好好着手冬月出征的事情。”
    “经略放心,末将知道怎么做。”沐启元作揖应下,而他们的话题也说明了一件事。
    黔国公沐昌祚病逝了……
    只是、沐昌祚的病逝,对于征讨安南的计划基本没有太大影响,洪承畴虽然有些唏嘘,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还是更在意安南之役。
    短暂的安慰后、他将目光放到了沙盘上。
    望着沙盘上的中南半岛,以及狭长的安南,洪承畴打起了精神。
    针对安南的问题,他研究得十分深入,因为相对于中原王朝其他地方,安南其实存在几分特殊性的。
    就好像同时期的燕云十六州、也与汉人王朝相隔了四百余年。
    可是燕云依然能回归中原王朝核心,而安南却彻底离散。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跟安南地方势力的不可制有很大关系。
    就像当年大唐朝廷选派的最后一任静海军节度使,其实本来由独孤损前往担任。
    结果因为政治斗争的缘故,导致这一职务被本地人曲承裕乘机窃取。
    再加上当时大唐中枢对地方控制力度每况愈下。
    导致静海军节度使一直在曲氏部将、牙将里流转,安南行政系统的本地化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此外,由于安南陆路交通不便,宋朝时、前往安南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海路。
    因此从客观上也限制了对安南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安南地方的独立意识自然也就越发强大。
    再加上中枢朝廷一直到了北宋时期,都对安南带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伐安南时还出现大败的情况。
    这么一来、安南的独立自然成为了难以避免的现实。
    像明朝虽然前期实际控制了安南,可是同样由于地方势力抬头的原因,导致中枢在安南的统治成本高到吓死人。
    再加上一旦中枢出现人为因素的失误,也就导致明廷的统治无法继续延续下去。
    “欲通安南,当以交通为先。”
    “唯有交通顺畅,方能使汉家之恩威传达至安南。”
    “日后若是安南有变,大军亦可犁庭扫穴。”
    洪承畴的话,让众臣不由得纷纷点头,而他也手持一根木棍,轻声道:
    “眼下我朝同安南之交通关键,在于三点。”
    “第一,云南、广西二省地处西南,为交通安南之关键所在,故平整西南官道便是关键所在。”
    洪承畴看向了会厅内的十余名将领和官员,他们也纷纷点头,而洪承畴也给出答卷道:
    “我们在过去一年内,已经整修过沿途官道,搭建数十座大小桥梁,疏通水道,如今西南之地畅通无阻,只需后续管理维护即可。”
    说罢、他用木棍指向了云南和广西接壤安南的山区,继续道:
    “第二,想要连接安南,还需要在广西、云南边境多开辟几条山路,以连接安南。”
    “届时大军当可分兵从山道出发,以为前导和备选之路,日后也能进一步为移民所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彷照秦始皇修灵渠伐百越。”
    “我大明、亦当疏通红河与西江的水系,以借助水道之利控扼整个安南。”
    说到最后,洪承畴斩钉截铁地说道:
    “只要能够做到这些,安南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县自然能够再次回到我大明掌控之中,进一步收复三宣六慰。”
    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