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一十六章 旱情不断

第三百一十六章 旱情不断(4/4)

些年的积蓄来看,撑到明年秋收还是不成问题的……”
    “户部的建议是,不要在一开始就开放常平仓,而是不断地南粮北调,把南方的粮食调到北方的常平仓。”
    “眼下陕西一石米麦价格已经涨到了五百八十文,山西五百四十文,北直隶五百文。”
    “粮价必然随着大旱的时间推移而不断上涨,户部的估计是,大致到今岁年末,陕西粮价会涨到七百文,山西六百五十文,北直隶六百文左右。”
    “朝廷可以以工赈灾,趁着这个机会招募民夫,梳理黄河河道,按照每日十文的工钱下发。”
    “这么下来、一个月一个百姓就有三百文的工钱,自然就能让百姓多抗一段时间。”
    “十文是否太低了?”王承恩皱眉开口,而朱由检却抬手道:
    “不低,若是高了,反而会有一些并非灾民的人混入其中。”
    朱由检和毕自严定下的这个工钱很合理,三省的工钱,在刨除京城的基础上,基本都是十五文到二十文之间。
    定下十五文,必然会有人来抢着做,而十文则是刚好。
    哪怕粮价涨到七百文一石,一天十文工钱,也可以买两斤米麦。
    加上百姓家中还有存钱和存粮,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就是维持他们的基本开销。
    三省之地上千万农民,城市需要工人的地方只有百来万位置。
    这群人全都涌到城池里,只会让城池的工作岗位供不应求。
    梳理黄河,这不仅能惠利朝廷,也能惠利百姓。
    “如果一人十文,户部能撑多久?”朱由检对毕自严询问,而毕自严也沉思片刻后说道:
    “若是有灾民百万,户部每年支出约三百七十万两银子,以户部的岁入,只要北边不爆发战事,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若有灾民五百万,支出则为一千八百余万两,户部顶多支撑两年,并且南北都不能有战事发生。”
    “若是千万……”毕自严沉默数秒,才道:
    “百官俸禄或许需要积欠,并且五军都督府也要减少训练,即便如此,户部依旧需要御马监和内帑支援。”
    安抚千万灾民,这就是大明王朝已经被开发大半的财力。
    在这基础上,哪怕朱由检将矿税、税契收上来。
    再废除人头税和杂项、直接把田赋调到二十赋一或者十赋一,大明各种实物税折色后的国库岁入,也顶多岁入四千万两左右。
    这四千万两加上御马监的银子,顶多就是七千万两的岁入。
    军饷、百官俸禄这两者就需要支出近三千万两银子,而军队军械的维护,地方的维护又需要一千万两银子左右。
    因此实际上,眼下大明正常支出是四千万两银子,哪怕七千万两银子的岁入,也只能结余三千万两。
    三千万两如果用于赈灾,按照毕自严的赈灾办法,顶多也只能保证两千万人基本活下来罢了。
    只是大明的百姓不只有两千万人,而大灾最严重的时候,受灾的人数也不只有两千万人。
    只有将他们迁移,让关内两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降低,大明朝才能把受灾人数控制在两千万以内。
    “洪承畴拿下安南,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西北、西南的灾民如果能迁,就尽数迁往旧港和交趾吧。”
    “从今日起,诸省罪犯押往各省水泥厂,于水泥厂按照要求做做出防护来生产水泥。”
    朱由检最后还是决定,不用罪犯来迁移换银子了,而是用他们生产水泥。
    他原本所想的是,在朝鲜等地建设工厂,迁移日本战败俘虏去做工,然后将水泥运往山东。
    因为水泥的有效期是三个月,从朝鲜南端釜山走水路到山东也就一个月。
    到时候在登来港口建立铁路,先用有轨马车进行拉运水泥,只需要七天就能把水泥运到关中,十五天就能运抵嘉峪关。
    南方则是可以用安南的土人,东吁的土人来直接建厂做工,比北方更简单轻松。
    只是眼下看来、时间不够,而他的步子终究跨不了那么大。
    现在只能用手头能用的资源来进行建设了,在这场大灾中,如果朝廷有足够的钱粮,或许能在灾后将大明建设的焕然一新。
    但同样的、如果朝廷的钱粮不足,起义造反的事情也最终会上演。
    朝廷和百姓,到了最后到底会上演为军民鱼水情,还是江山烽火乱。
    这些考验的,便是大明眼下的执政班子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