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二十四章 天启八年

第三百二十四章 天启八年(4/4)

热门推荐:
这数据,朱由检摇了摇头,因为在他心底,大明人口数量应该是一亿两千万到一亿六千万之间。
    大明内部环境和北宋内部环境差不多,甚至还稍好一些。
    北宋能在上百年时间人口翻倍,大明的环境比北宋时期更宽松,赋税更低,那么人口不可能连一倍都翻不了。
    查出人口数量,清查田亩,然后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这将是朱由检要在政治上做的政策,这个政策和经济挂钩,两者需要一起进行。
    朱由检倒不要求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他要做的只是几十年的抑制土地兼并,然后向外开拓疆域,把手里土地少、甚至没有土地的百姓迁移出去。
    这个事情做好,大明还能兴旺三代……
    脑中的想法在不断的构思,手上的动作也不曾停顿。
    很快桌上的奏疏就被朱由检处理的只剩下了三本,而这三本都是比较重要,急需处理的奏疏。
    首当其冲的是洪承畴发来的奏疏,朱由检打开后一目十行的看了一遍。
    首先洪承畴说了一些关于搜查队的事情,其次说了一下南下参与战事的诸藩子弟们。
    他们被洪承畴派往了沐启元和吾必奎的兵马中,亲眼见到了扫尾的流程和残忍。
    这点是朱由检要求的,他个人并不觉得残忍,反而是在借此告诉藩王子弟,对付土人应该怎么对付。
    朱由检最怕的就是诸藩子弟里出了一个圣母,最后让土人给骑到了头上,那样他得气死。
    因此、对于洪承畴的安排,他不吝夸奖道:
    “给搜查队发田,让诸藩子弟见识扫尾的残酷,洪承畴这手段倒是不错……”
    夸奖完,朱由检抬头对王承恩道:“传文昭来一下。”
    “是……”王承恩应下,随后让人去传陆文昭。
    至于朱由检则是用朱笔在洪承畴的奏疏上写下评语和建议。
    “田亩不足,可用当地囚犯开垦,效彷辽东百姓之举,一年种黍、二年种马铃薯、番薯,第三年种水稻……”
    “所需钱粮可尽数上疏,朝廷有余力者,尽数拨发。”
    写完、朱由检合上了奏疏,拿起了第二本。
    这第二本奏疏,是旧港沉廷扬上疏的,主要就是说了一下,随着灾民南下,旧港无主之地已经尽数发完。
    沉廷扬请示朱由检,询问是否将交趾即将派来劳改的囚犯,用于开垦田地。
    对此、朱由检想了想后批阅同意,毕竟旧港的人口多了,更利于藩王海外就藩。
    处理完,他拿起了最后一本奏疏,而这份奏疏是镜城尤世功发来的,显然是关于奴儿干郭桑岱的奏疏。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本奏疏,朱由检才让人传召陆文昭。
    他没有急于打开奏疏,而是等陆文昭进入书房后才打开奏疏扫了一眼,随后道:
    “尤世功上疏,说郭桑岱已经在奴儿干集聚起了十六万野人女真,并修建了十几座城池石堡,在一些地方开垦种植马铃薯、蜀黍。”
    “北镇抚司对此知道吗?”朱由检放下奏疏,直视陆文昭,而陆文昭则是作揖回应道:
    “知道、不过奴儿干苦寒,锦衣卫亲眼所见,马铃薯在当地亩产不过二石,蜀黍更是亩产不足六十斤。”
    没有沙俄的黑小麦,朱由检不相信郭桑岱可以自给自足,不过他还是得问问。
    只是眼下陆文昭的话给他吃了个定心丸,因此他也不再纠结,而是交代道:
    “郭桑岱是堵死建虏北逃的防线,告诉他把石堡沿着北山向西修建,顺带召集北边的使鹿部、使犬部归顺大明。”
    “对于郭桑岱的粮食供应一定要严格把控,避免重蹈覆辙。”
    “卑职明白,请殿下放心。”陆文昭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也靠在椅子上追问道:
    “颜思齐的事情如何了?”
    “颜思齐……”听到朱由检的询问,陆文昭的思绪也飘到了大洋对岸的日本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