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八十七章 筹谋基础教育

第三百八十七章 筹谋基础教育(2/5)

将告退……”
    洪承畴继续练字,木懿见状也回礼缓缓退下。
    二人的交谈不过是大势下的小插曲,真正让人为难的事情,还是如何收拾孙传庭一怒之下斩杀士绅所导致的后果。
    四川的消息传到江南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了,尽管朱由校和朱由检已经派人去惩戒孙传庭,但孙传庭的举动还是让士绅头皮发麻。
    士绅豪强在对付军队不行,但朝廷却需要他们来收缴赋税,传达消息。
    因此、士绅的不满,直接展现在了秋税田赋的上交上……
    “浙江、南直隶、江西各地上疏暂缓赋税缴纳,不少奏疏还是恩科官员上奏的……”
    十月初九,当朱由检将厚厚的一叠奏疏推向身前的时候,站在书房内的顾秉谦,毕自严二人显得格外踌蹴。
    从孙传庭杀成都府士绅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今年的秋税会很难征收。
    当时他们想到这件事时,便觉得朱由检也会想到这件事,不会为难他们。
    只是眼下,朱由检是揣着明白装湖涂,故意询问他们。
    “地方上的士绅叫苦,拖延秋粮的税赋缴纳,这在以前是很寻常的事情,这几年准时缴纳,则是因为地方官员认真做事。”
    “今年的赋税迟缓,和地方官员的玩忽职守脱不了干系。”
    顾秉谦作揖将自己心里的话用很隐晦的方式说了出来。
    谁都清楚,眼下的大明没有吏,只有官员,而所有的胥吏都在备考五日后的恩科。
    这次恩科是全天下一起举行,恩科及格才能成为次九品的官员,领上俸禄。
    因此,真正办事实的,是燕山进入官场的那前后三十几万官员。
    顾秉谦明面上在说地方官员玩忽职守,实际上就是在说,燕山派的官员和地方士绅勾结,推迟了赋税的征收。
    这点,从不少燕山官员上疏,帮士绅说话就能看出来。
    总的来说,顾秉谦是在提醒朱由检,眼下他一手培养的燕山官员都开始出现唱反调的人了,更何况顾党官员呢?
    秋税的事情,不是他们这群中枢的人不想收,而是地方上的官员不愿意催收。
    地方官员害怕孙传庭这样有腐必反的人,地方士绅也害怕孙传庭这种动辄杀人的人。
    所有的一切,说白了就是成都府孙传庭杀士绅的后遗症。
    朱由检本想借着这件事情敲打士绅,却不想士绅转过头来联合地方官员威胁起了他。
    这种事情和手段,士绅豪强在洪武、永乐年间经常使用,而这两个皇帝的手段也告诉了朱由检怎么对付这种局面。
    “恩科还有五天就结束了,除开胥吏,这次京城聚集了近二十万从各地赶来的士子。”
    朱由检没有直接回应顾秉谦,而是提醒起了对方,朝廷每年还有二十几万的恩科士子,而这群士子里还有十几万是燕山学子。
    已经毕业为官的燕山学子已经和士绅同流合污这没错,但这群准备毕业的燕山学子可没有人拉拢。
    他们也要为自己考虑,不管是下放到地方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职权而上任的“三把火”,还是想威压士绅,再捞好处,总之他们都需要给士绅豪强一个下马威,给朱由检一个满意的答卷。
    二十几万人下放,能挤走多少老人?这点不用朱由检多说。
    “能干干,不能干就滚蛋”这就是朱由检对顾秉谦的回复。
    每年二十几万人等着上位,今年朱由检更是提高了恩科的难度和分数线,这么一来、这二十几万人中有多少人能通过选拔?
    这些通过选拔的人想要位置,就得拿出干实事的态度出来。
    说白了,朱由检就是要让大明的官场卷起来,让下面的人放弃当官就是铁饭碗的概念。
    哪怕士绅豪强怂恿那上百万胥吏,一个不考,但朱由检还有这二十几万人。
    他随便放松一下分数线,立马就能多出十几万人帮他干活。
    “今年参与恩科的人确实多,但其中良莠不齐,若是降低标准,恐怕会让地方混乱……”
    顾秉谦把话说的很开,但朱由检却不在意:
    “良莠不齐也要看下放之后的结果才能下定论。”
    朱由检不会在意对方是不是良莠不齐,他在意的是先把士绅豪强的气焰打下去,别以为他们掌握了地方就了不起,朝廷就得怕他们。
    下面的官员良莠不齐,那就用数量和频率来弥补。
    人不行就换,反正有的是想挤破头当官的人。
    他的话不难理解,一时间顾秉谦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毕自严眼看局势冷场,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说道:
    “恩科虽然人数庞大,但选拔需要时间。”
    “朝廷的钱粮已经有些不足,如果等待恩科官员下放,那百官的俸禄和军队的军饷发放恐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