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九十五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三百九十五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3/5)


    因此,在年初时,朝廷就已经向朱由检申请调拨了二百多万两的金融司铸币银。
    不过即便如此,铸币的银子依旧还有二千一百多万两,黄金更是有一百五十四万两。
    如果再加上铜,那三项折合为白银价格则是四千二百多万两银子。
    这还是黄龙那一百七十多万两黄金,五百多万两白银和一百多箱珠宝运抵的数额,如果等海军都督府的金银船运抵,那国帑的铸币金银会达到六千七百多万两。
    毕自严作为户部尚书,自然知道国帑藏着多少铸币金银,眼红自然不奇怪。
    只是他眼红,朱由检却不能眼红。
    铸币金银虽然多,但有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它们都是海外运回的金银,如果一下子投入市场,大明会瞬间遭遇通货膨胀。
    说句实话,明朝的户部尚书在开源节流这块做的不错,但金融意识却很差。
    宝钞这种利器,硬生生被皇帝和户部尚书玩废也是没谁了,把宝钞玩废了,结果朱由检得拿金银铸币来一点点挽回百姓信任,给他挖了一个大坑。
    不提铸币的事情,单单眼下大明的货币总量来说,一下子释放外来的上千万两金银,就足以对地方的物价造成冲击。
    大明的货币总量,也就是黄金、白银和铜钱,这三项加起来折色为白银,货币的价值也不会超过二十五亿两白银。
    当然,这是市面流通的,埋藏在地底的不算。
    可即便如此,二十五亿两白银的货币总量下,一口气释放上千万两外来白银,那对于农耕文明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灾难。
    大明的白银通胀因为欧洲三十年战争而变成白银紧缩,眼下好不容易朱由检把白银紧缩的问题解决,如果他释放太多金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在南方释放还好说,南方人口多,能容纳的也多。
    可在北方,尤其是在经济已经几乎不存在的山陕释放这么多白银,那就有点炒高物价的嫌疑了,因为白银很难流通起来,哪怕是皇店想要运送物资也很困难。
    朱由检想的从来都是用新币换旧币,然后随着大明人口增长而慢慢释放金银,而不是有了就用。
    毕自严的想法很好,但却并不适用眼下的大明。
    或许他是看到了早前朱由检随意支配海外金银而萌发的念头,但当时的朱由检随意支配海外金银也是因为当时大明的局面是白银紧缩。
    眼下物价稳定,货币稳定,再使用大量海外金银就不太好了。
    因此对于这次赈灾,朱由检想了想后还是决定继续使用粮票。
    他提起朱笔把七百多万两银子划去,随后直接写下“一日工、三斤米”的笔迹。
    尽管这么一来,大明需要转移更多的米麦前往山西、陕西,但最少不会让当地的经济继续遭到破坏。
    不过……
    “山西和陕西的人口还是太多了……”
    朱由检之紧皱眉头,他有个尴尬的点,那就是山西和陕西。
    四年连续大旱之下,迁移陕西和山西的人口出去很容易,但等大旱结束,想把人迁回来就很难了。
    关中养民二百万不难,渭水平原在崇祯十七年大旱里从未断流,这代表关中平原的那一千多万亩水浇地用于耕种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关中只养二百万人还是能养得起的,但问题在于剩下的二百多万人迁移去哪里。
    迁移去河西,但河西后续似乎还有几年旱情要爆发,到时候山高路远,更难赈济。
    可如果不迁移去河西,那西北人口不足,明军想要西征,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而且西北人口不足,后续也难以掌控整个西域和中亚地区。
    现在人口最多,但生产力和沙化比后世更严重的西域,注定易守难攻。
    清军在小温暖期出兵,结果人口千万的河西居然连南路的那两三万人都养不活,更别提眼下还处于小冰河期,而河西人口只有四百多万的大明了。
    除非明军能用一万人击败西域控弦数万的叶尔羌和瓦剌,不然就老老实实的等火车修建起来。
    西北的难题在这里,不留人口,日后西征困难,并且对西陲的疆域掌控将是所有疆域里最低的,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口。
    可留下人口,每年又得花费数千万米麦来养活他们,进退两难。
    “陕西的大旱还有十二年,十二年足够繁衍一代人了……”
    思索过后,朱由检还是决定再迁移陕西的百姓,而且这次还是要迁移四川,因为四川也有灾民可以南迁。
    他决定之余,马车也抵达了军备院城池的门口,并且停下。
    朱慈燃连忙跑下了车,而李定国则是第二个跟上,不过他是为了拿凳子给王承恩和朱由检下车。
    车内只剩下朱由检和王承恩,王承恩要扶朱由检起身,而他也同时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