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百一十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

第四百一十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3/4)

他顺从朱由检也可以,说他顺从朱由校也可以,说他顺从顾秉谦更是可以,总之他在各方势力左右逢源,为的不过就是把户部的事情办好罢了。
    至于袁可立和孙承宗?
    东林党数百官员,眼下只剩下了大小猫三十余人,陆文昭和成德的严打看似严重,然而对他们一点用都没有。
    诸如范景文、倪元路等人都被派往了泰宁三府为官,在京城和长城以内的东林官员,只剩下了袁可立、孙承宗、徐光启、孙元化和李邦华五人。
    偏偏这五人里,徐光启还上疏致仕,不日将来京城述职,随后告老还乡。
    这么一来,东林官员在长城以南的就四个人,想波及都困难。
    至于当初被魏忠贤、崔呈秀诬陷、栽赃的许多东林官员,现在还在云南、南州面朝红土背朝天,吭哧吭哧的种地呢。
    对于这些官员,袁可立不是没有上疏请求朱由校和朱由检赦免他们,然而他的每次上疏都石沉大海。
    显然,朱由检和朱由校并不想启用东林党官员,哪怕赦免他们,也不会让他们返回原籍。
    这也是袁可立在政治上和朱由检不合的原因,因为两人的政治理念起了冲突,自然不能像曾经一样和好如初了。
    讨论来讨论去,所有人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在这个局面下,谁都不能安心。
    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五军都督……
    这些位极人臣的人,在百姓和大部分官员看来,已经爬到了极致。
    然而他们却因为朱由校和朱由检的随便一道圣旨,随便一道令旨而担惊受怕,四处奔波,说不定哪天就要被朱由检抛弃而告老还乡。
    在他们看来,朱由校和朱由检应该是大明朝最安心的人。
    然而事实也并非如此……
    “两千八百二十五人,一百零九万亩耕地,还有各种财货折色后二百三十二万两金银……”
    在顾秉谦等人忧愁的时候,朱由检也坐在长春宫内看着刑部发来的奏疏和处理结果,以及查抄结果。
    “这么多金银,朝廷倒是能缓一口气了。”
    朱由校坐在朱由检的旁边,撇过头来看了一眼奏疏内容,有些感叹。
    “算下来,他们每个人贪污了八百多两银子,为了这么点银子而搭上三族,这也真是……”
    朱由校摇了摇头,而朱由检闻言却有种自家哥哥有点不食肉糜的感觉,不免开口说道:
    “八百多两银子也不少了,哥哥可知北京外城一个力夫需要多少年能赚到八百两银子?”
    “这……”朱由校迟疑了一下,他还真的很久没有了解这些了,只是听说大旱结束后力夫工钱上涨才觉得这八百两并不多,因此皱眉道:
    “百姓自然不如官员,但八百两银子,顶多也就四十年吧……”
    “不止,得八十年!”朱由检摇了摇头,随后才道:
    “哥哥你许久没有逛逛京城了,眼下民夫的工钱虽说因为大旱结束而上涨,但不过涨回到了天启六年的水平罢了。”
    “这还是京城的力夫,若是偏远一些,诸如云南、贵州此类地方,哪怕是民夫,也需要不吃不喝两百年才能赚到这八百两银子。”
    “民夫和力夫,已经是各地收入不错的百姓了,实际上许多百姓的工钱,依旧在五文到三十文之间。”
    朱由检这话让朱由校愣了愣,他没想到京城的工钱上涨,却只是涨回到了天启六年的水平。
    “如今物价如何?与天启六年相比……”朱由校踌蹴的询问,而朱由检听闻提问也不免有些沉默。
    民间的物价如何?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但很可惜的是,眼下的物价比天启六年约涨了三成,而百姓收入却一文不涨,反而下降了。
    “涨了约三成,其中有各方原因,诸如大旱、金银流入等各种问题。”
    朱由检说到了金银流入,这个经济问题,或许朱由校搞不懂,许多大明官员也搞不懂。
    即便把毕自严拉过来,毕自严自己也搞不懂,而朱由检则是最懂这个问题的人,而这个问题也是他的问题。
    从天启元年至今,海外涌入大明的金银接近两亿,而大明市面流通的金银数量也不过二三十亿两。
    这些金银怎么涌入大明的?朱由检比谁都清楚。
    可以说,朱由检以一己之力,把原本白银紧缩的大明,搞成了眼下略微滞涨的大明。
    他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早早的开始储存金银来铸币。
    只是,随着大明和南次亚大陆的战争爆发,源源不断流入大明的金银成为了让朱由检头疼的存在。
    之前是黄金多而白银少,但眼下白银也多了起来。
    这些金银不用,对于大明是损失,对朱由检更是损失。
    正因如此,朱由检才终止了原本全国官学,随后户籍统计,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