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百一十三章 兄弟之争

第四百一十三章 兄弟之争(3/5)


    “我此前和哥哥说过,我大明的田地,只要剔除杂项和丁税,然后按照田赋十赋一就足够让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
    “眼下我大明田地八亿七千余万亩,南北亩产不同,但即便取其中,也能总产十二三亿石,朝廷轻轻松松便能取到上亿石田赋。”
    “眼下贪官污吏全凭杂项在隐晦受贿、贪污。”
    “张太岳的“一条鞭法”虽然简化了税收种类,但是没有规定杂项总量,使得上下官吏可以随意增加,岁岁不同,小民茫不只何谓。”
    “可弟弟不是剔除了十数种杂项吗?”朱由校皱眉,不解的反问,而朱由检却摇头道:
    “眼下我朝依旧有七种大税,二十九种小税。”
    “二十九种小税里,又有二十二种涉及杂项,原本杂项三十六种,针对各行各业。”
    “地方官员贪墨时,被盘剥的也是各行各业的百姓。”
    “只是朝廷剔除十四种杂项后,虽说惠利了一些行业的百姓,但贪官污吏失了这部分的利,便要从其他地方加回来。”
    “这么一来,小部分百姓的压力减轻,但大部分百姓的负担又大大加重了。”
    “加到后面,说白了还是得加到田地里刨食的农夫身上,而田赋加上人丁,再加上杂项……”
    “明面我朝农户只需要承担不足百文的税银,但实际上他们需要承担三百文,乃至四百文……”
    “四百文……”朱由检叹了一口气:
    “诸如那杨涟在大理,当地普通帮工,一日也不过十文钱。”
    “除去农忙的两个月,剩下的十个月里,有一个半月他们便是给朝廷和贪官污吏打工。”
    “想要彻底减轻大部分百姓肩上的负担,就必须将税制简单化,这才是我朝需要做的。”
    朱由检的话,声音并不大,甚至可以用窃窃私语来形容其小声。
    只是这声音在宫殿里的许许多多宫女和太监听来,却振聋发聩。
    大定宫的宫女和太监,大多没有见过皇帝和齐王,但他们见过燕山县当地的许多官员。
    诸如那燕山的县令、主薄等官员来到大定宫时,往往出场气派,用餐奢侈。
    议事时,看不到其口中有关百姓一个字,不是诗词歌赋,便是家国大事。
    如朱由检这种位高权重,却还对百姓生活了如指掌,为其发声的人,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所有人沉心静气,整个宫殿都安静了不少。
    朱由校的手倚在椅子上,手指不断揣摩着。
    过了许久,他才微微皱着眉头说道:
    “百姓没了负担,少了压力,那便都闲了下来。”
    “若是百姓闲了下来,届时又有强人扯旗,那我大明的江山岂不是……”
    朱由校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改变口风道:
    “疲民弱民,有时也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
    朱由校的这话,符合了所有封建君王的想法,这不仅仅是因为教育的问题,还有那种高人一等的态度。
    他的想法,基本就是传授帝王之术的《商君书》中的手段。
    帝王之术,说白了就是驭民五术,而五术又具体分为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在掌握了这五术后,君王自己会学会剩下隐藏的两术,而这两术分别是虐民、壹民。
    《商君书》这本书,朱由检不管是在前世还是今世,都在反复的阅读,反复的揣摩。
    前世他揣摩是因为在山中扶贫无聊,而今世他揣摩,是为了比学了这本书的官吏更懂得如何驭民。
    商鞅五术与儒家、墨家提出尚贤不同,商鞅主张尚奸,即选拔重用奸恶之人。
    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
    民强国弱,民弱国强,因此治国之道,首在弱民。
    弱民之术,首先在于不让百姓拥有兵器,而要想王朝富强,就必须削弱百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减百姓的力量。
    当削弱了百姓的力量,便要开始稳固百姓,而稳固百姓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纯朴”,换而言之,便是愚民。
    民朴则弱,民淫则强,民弱则轨,民淫则越志,民弱则有用,民越志则强……
    只有使百姓愚昧无知、朴实忠厚,百姓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王朝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朝廷的任意摆布。
    百姓如此,王朝就会容易治理,而君主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
    想要稳固,就得拿出具体的手段,而贫民和疲民便是最佳的手段。
    贫民之术,便是让百姓在贫困线上挣扎,使百姓“家无积粟”。
    疲民之术,便是百姓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控制民间舆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