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零一章 京中轶事

第五百零一章 京中轶事(3/5)

言也不断颔首表示认可。
    当王肯堂停止了发表,朱由检也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朵甘的事情可以等一等,这批医生,以及日后的医生,就按照你所说的,派往比较贫苦的省份,各省的惠民药局若是需要修葺,便列一份名录交给承恩,承恩会派人核查。”
    “只要没有弄虚作假的情况,一律应允。”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亦或者是未来,人只要有了条件就会往好的,经济繁荣的地方走。
    经济繁荣的地方,医生自然就会多,这个从惠民药局在江南的分布就能看出。
    在朱由检以前,大明从没有官方培养医生的例子,自然也就没有分配医生去地方发俸禄的例子。
    但即便如此,江南的惠民药局却足足有三千六百余家,在药局的大夫足足有两万九千多人。
    相比较之下,在朱由检以前的整个北方,惠民药局的大夫数量只有不到五千人。
    虽说江南占据天下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但占据三分之一人口的整个北方,却只有不到江南六分之一的大夫数量,而西南和两广之地就更别提了。
    因此,对于朱由检来说,好的资源全部集中头部就是浪费。
    今年太医院的三千多医生如果用给江南,那只是锦上添花,但如果调配给西南、两广交趾和关外、旧港之地,那才叫做雪中送炭。
    太医院的事情,就这样被朱由检定下了调子,不仅仅是今年,日后的每一年,燕山医学院毕业的学子都将派往偏远地区。
    在事情说完后,朱由检问了一下王肯堂,关于医学生的数量。
    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医学生的数量在稳步的增长,每年能毕业的大约三千到四千人左右。
    只不过,他们接受的知识,也只能处理一下普通的病症和外伤,复杂一些的就不太行了。
    但即便如此,也能满足大明百姓的日常所需了。
    那些疑难杂症和后世治不好的病,放在这个时代依旧是绝症。
    忙完了一切,王肯堂为朱由检诊了诊脉,并没有发现有什么隐疾。
    在做完了这些,王肯堂才行礼告退,至于朱由检也目送他远去后,朱由检才对曹化淳等人说起了其它的事情。
    “新政颁布后,江南有没有动静?”
    “没有……那些士绅豪强都十分老实,百姓也没有闹事的,这都得益于殿下的手段。”
    朱由检的询问被曹化淳快速回答,同时他也钦佩朱由检的手段。
    朱由检的手段并不难,以往江南士绅豪强想要对抗朝廷,都是扇动百姓、佃户和士子去闹事,然而对此,朱由检的手段十分简单。
    敢于反对新政的士子,终身不得参与恩科,敢于反对新政的百姓,其子女不得入官学,佃户不得分田、迁移。
    三条政策,每一条都卡准了每个阶级的需求。
    朱由检不禁科举,禁恩科,但谁都知道,恩科一年一次,是最快踏入官场的途径。
    一旦被禁止参加恩科,大部分士子这辈子也就毁了。
    至于百姓的子女不能上官学,佃户日后不得分田,这些更是打中的百姓和佃户的命脉。
    尽管官学还没有推广到江南,但皇店每日都会在江南宣传各地官学开办,以及朝廷对江南官学开办的时间。
    至于分田,江南许多佃户可都是在朱由检裁撤卫所后得了便宜,分了田地的,虽然只有两三亩,但那也算分地了。
    如果日后不能迁移,不给分田,那佃户这辈子就都是佃户了。
    二十几万的军队驻扎着,三条政策限制着。
    江南的士绅豪强虽然不情愿,心里暗恨,但他们终究没有办法。
    他们在朱由检手中每一次吃瘪,都是因为兵权,而并且这玩意,朱由检又牢牢把控,根本不给他们行贿的机会。
    各省的拱卫营是轮换制度的,每次朱由检要颁布新政,就会被拱卫营轮换一遍。
    朝堂上都没人敢反对朱由检,更何况他掌握更深的五军都督府。
    只要没有人带头,地方的拱卫营就不敢阳奉阴违。
    不过,新政之所以能颁布的那么顺畅,主要还是支持它的人占了大多数。
    除了那些拥地数千、上万,十数万亩的大士绅,大豪强以外,其它的中小地主和富农、贫农都是支持新政的。
    明末之所以会崩盘是因为经济的崩溃,而晚明朝廷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剥削作为中产的中小地主和富农,然后让大量的中小地主和富农破产,最后导致朝廷无人支持,就这样被李自成取代。
    历史已经证明了,作为中产的中小地主和富农是十分听话的,很少有反对晚明加派三饷的叛乱。
    所有的叛乱,都是建立在旱情之下,贫农破产而聚集为饥民的背景下。
    因此朱由检很清楚自己要拉哪一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