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堡宗别闹 > 第二百六十二章 旧时光的永乐大典,新时代的磁铁

第二百六十二章 旧时光的永乐大典,新时代的磁铁(1/2)

    回东宫时,朱见济绕了个路,去了一趟奉天殿左侧的文楼。
    文楼,又名文渊阁。
    是内阁办公的地方。
    文渊阁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可以说是整个大明王朝留给后世最大的文化瑰宝。
    朱见济忽然想起它了。
    番薯后遗症导致的大朝会事故,内阁辅臣们纷纷请假回家。
    今日文渊阁空荡荡的。
    只剩几个吏员在当值,有点冷清。
    陈循出任户部尚书后,罢了之前权兼的内阁辅臣之职,再随着王文驾鹤,当下内阁辅臣中,已无人在六部中枢权兼他职。
    所以这个时期的内阁,又恢复到了永乐时期。
    内阁就只是内阁。
    内阁独大、阁部两厌的局面更不可能出现了。
    吏员看见太子驾到,急忙跪地行礼,因内阁辅臣一个不在,没人主事,吏员们心里惴惴,听太子殿下说来看看藏书,才放下心来。
    引着朱见济走进藏书殿中。
    朱见济推开门,入眼便是一排排的码放整齐的书本,分门别类,罗列有序,琳琅满目,千年文化沉淀出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朱见济内心升起自豪。
    是的,这里放的只有一本书。
    聚集了中华上千年文明结晶的书。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正本在后世失踪了,存在于世的仅有8000册抄写本,后人推测可能是嘉靖皇帝死的急,没时间了,就用正本陪葬。
    可惜,用先进技术探测了嘉靖皇帝的陵寝,积水很严重。
    如果永乐大典正本在嘉靖墓中,基本上完了。
    朱见济深呼吸一口气,行走在书架间,看着这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仿佛看见了千年文化河流的脉络。
    这是触手可及的历史!
    嗯,我朱见济绝不会让如此文化瑰宝被嘉靖这个不肖子孙给祸害了。
    不对。
    嘉靖不是老子的子孙。
    还好还好。
    但还是要提防自己这一脉的后人中出现这种好大喜功的修仙皇帝。
    为了确保永乐大典的安全。
    等国家富裕了,还是把永乐大典多抄几份罢,当下没有这个闲钱,无能为力,不过也有另外的办法保护它。
    对门外的戴义道:“着人去宣御马监掌印太监刘永诚,让他在东宫候见。”
    可以让腾骧武骧四卫加强对文渊阁的看守。
    防止走水。
    带着朱毕和赵传佳回到文华殿,刘永诚也刚到,朱见济如此这般吩咐,刘永诚立马去安排,在刘永诚走后,朱见济还觉得不放心。
    这尼玛手抄本多了,后世子孙一看,这么多手抄本,我弄一套陪葬不过分吧?
    还得给子孙下个家训。
    此事稍后让老朱去差办,当下紧要之事,是把皇家电力公司操持起来。
    对戴义道:“去宣吕原长子吕春景东宫觐见。”
    外戚用着放心。
    这才对朱毕、赵传佳道:“等下我来说你俩的任职,现在先说说你俩要做的第一件事,首先,赵传佳,你要去东宫军研院,让施辛配合,炼十几块长约六尺,宽约一尺的条状钢柱,然后和朱毕一起,运送到雷州半岛去。”
    “雷州那边有个雷云峰,常年被雷击,朱毕,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务必要让这十几块钢柱被雷电击,之后,将它们运回京畿。”
    电力系统,目前只能利用电磁感应发电。
    最重要的一步,是磁铁制作。
    朱毕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殿下要搞磁石?”
    朱见济讶然,“你怎么知道?”
    朱毕行礼,“请殿下让东宫侍从把微臣的佩剑送进来。”
    读书人附庸风雅。
    大多都想如李白一般,诗酒剑皆是仙。
    尤其年轻读书人,更喜佩剑,不过大多都是装饰……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的李白。
    朱见济点点头。
    也不怕朱毕有异心,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而自己却练武多年,再加上还有张布、向羽等人在侧。
    赵牧和白庆之在整顿“镇北军”,等思想建设好了,就放到关外去。
    片刻后朱毕拿到了他的佩剑,递给朱见济。
    朱见济拔剑,没发现有什么不对。
    朱毕道:“请殿下找个铁器一试便知。”
    朱见济着人将自己的佩剑……嗯,就是朱祁玉送给他的天子剑,拿过来后,两柄剑竟然啪的一声合在了一起!
    朱见济勐然看向朱毕,“这剑?”
    朱毕道:“当年我在外面踏青,本来看天色不好,打算回了,结果一时兴起放风筝,不想引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