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堡宗别闹 > 第二百六十四章 景泰十八年

第二百六十四章 景泰十八年(1/2)

    景泰十七年的寒冬,关外诸部,包括女真在内,都过得分外凄凉,饿死冻死了不少,而国内因为早有准备,几乎影响不大。
    内外对比下,大明腹黑的看着热闹,觉得景泰十七年的冬天过得格外愉快!
    连哈密都喜滋滋的看着关外挨饿受冻。
    嗯,京畿朝堂也有倾轧。
    大多是臣子之间的勾心斗角。
    皇权与群臣之间,关系融洽得让人意外,除了让户部拿钱时陈循会装死,其他事情,只要朱祁玉和朱见济有要求,朝堂各部都会全力配合。
    最终在年关之前,朱见济两父子达到了最初的理想。
    兵权在握!
    团营、亲军二十六卫、五军都督府的地方卫所,但凡是属于大明军队,所有武将的任免权,皆由乾清殿圣裁。
    三大军事势力的军饷、军马调发,也需乾清殿朱批。
    兵部尚书、五军都督府再无调兵之权。
    此举落实下来后,朱祁玉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
    今后不论是谁,都没办法起兵作乱。
    从景泰元年开始,足足经历了十七年,朱祁玉趁着好大儿的东风,终于解决了这个心腹隐患,大明天子再次成为这个天下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转眼已是景泰十八年。
    因为太子殿下又要亲征,朝堂各部门运转下,一应物资早就准备好,只不过之前大明海上战略的收缩,导致可调用的水师战舰不多。
    倒也还行,运送东宫幼军过海峡登陆台湾问题不大。
    所有调用战舰,都先调到登州卫,东宫幼军春节之后便开赴登州卫,担心士卒出现晕船之类的水土不服,提前进行一个月的海上操练。
    另一方面,也让幼军熟悉海战,担心穿海峡时遇到海盗。
    其实想多了。
    朝堂九卿,尤其是兵部尚书于谦,绝不会让大明太子出意外。
    东宫幼军出征,几乎大明一半以上的水师战舰和水师士卒,到时候都会抽调到福建广东一带的海域,海盗会不长眼么。
    只不过怕动静太大,被台湾那边察觉。
    所以迟迟按兵不动。
    但饶是如此,大明水师在登州卫海域的动作,还是把朝鲜和日本吓了个够呛,以为大明要对他俩采取军事行动。
    景泰十八年上元节后,出了两件大事。
    一是大明朝廷布告天下,开海禁,但我中华儿女,只要有能力,皆可到户部新增设部门“海运司”在沿海诸港口的办事处登记,可组建商队进行海外贸易,并由海运司派人监督、核查运送出海进行贸易的货物,造册送至户部“海税司”,由海税司进行海贸归来后的利润清点、核算,按照比例收取一定赋税。
    此事由地方都察院行监督之权。
    这个改革一出来,引起了轩然大波。
    之前朝堂中枢和他们背后的地方士族,虽然他们中的一些士族被太子殿下抢劫了一百万两之巨,但他们已经有出海的经验和实力,可以继续进行海外贸易,被太子殿下白白洗劫去的钱,可以再赚回来。
    所以最终屈服于皇权,同意开海,要不然可以拿太祖的海禁祖制说话,和朱祁玉两父子在开海一事上争上几年,搞不好出现个刘大夏也说不准。
    结果朝廷的布告一出来,要收税。
    而且是阶梯收税!
    十万利润以下,收两成。
    十万到十五万间利润,收两成半。
    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的利润,收三成的赋税。
    二十万到二十五万间的利润,收三成半的赋税。
    二十五万以上的利润,收四成。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抢钱!
    之前大家也想过要收税,但没想到这么重,更没想到,这个收税不由地方负责,而是由户部成立个直辖部门海税司来负责。
    赋税直接充入国库!
    这意味着地方士族想要的猫腻也没了。
    于是乎,作为士族利益发言人的朝堂上的文官集团,甚至包括大部分的武将勋贵集团,都开始就此事频繁上奏。
    朱祁玉一律留中。
    他也愁。
    这个税收政策不是他定下来的,是太子的意思。
    早就预料到朝臣会反弹。
    所以交待了朱祁玉,但有朝臣就此事上奏,皆留中不发,若是在大朝会上有人提及,那就装聋作哑,所以近些日子的大朝会上可以看见很奇葩的一幕。
    奉天殿上,一群文武百官就开海赋税的事情上奏,然后附议的一大堆。
    可坐在龙椅上的那位像个凋塑。
    任你怎么说,就是不吱声,大不了就安静的熬到散朝。
    最后基本上都是九卿出来化解尴尬。
    关于赋税一事,九卿态度明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