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堡宗别闹 > 第四百三十三章 给朱祁镇上柱香!

第四百三十三章 给朱祁镇上柱香!(1/2)

    户部陈循出列,和于谦一起领旨。
    打仗?
    现在大明的文臣和武将一样,都骚动得很——因为自景泰帝登基,大明不管是内平地方,还是外征异邦,从无败绩!
    武将们自然喜欢。
    文官们喜闻乐见。
    而在朱祁玉两父子的经营下,大明的武将虽然战绩辉煌,但却并没有因此压倒文官一头,文武官员并重于朝堂。
    操作其实很简单。
    大多战事中,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哪怕战功再大,也不会有过分的封赏。
    而且战功最多的在幼军。
    幼军将领又一直没去五军都督府、兵部和亲军二十六卫任职。
    再者,朱祁玉两父子在清除唐氏外戚后,又提拔了一批在军队有过履历的官员任职七部侍郎,提高了文臣在军事上的话语权。
    武将看轻不了文官集团。
    而文官集团也挑不了武将勋贵集团的刺。
    在这样的局势下,打仗不影响两大集团的利益,所以当下大明只有主战派,没有主和派,这是大明之风骨。
    朱见济又道:“新春尹始,又要对外用兵,朕精力有限——”看向杭敏,“工部要上奏的事情是不是有点多?”
    杭敏出列,“很多。”
    朱见济略一沉思,“锦衣卫指挥使刘敬,礼部尚书陆瑜,工部尚书杭敏,兵部尚书于谦,工部左右侍郎崔恭、王复到文华殿议事,其余诸位卿家,如有事务未奏,稍后呈送章折于内阁,按规制上递文华殿或乾清殿罢。”
    其实就是偷懒了。
    只要不是涉及对外用兵、大明军队改制、工部改革的事务,哪怕是送到内阁,也不会转呈到文华殿,而是去乾清殿。
    让太上皇朱祁玉裁决。
    朱见济起身,“下朝!”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朱见济知道仅靠他一个人,不可能打造出一个世界警察大明来,还得多多剥削朝臣和老朱。
    他只管当一个大方向的掌舵人。
    甚至于现在去接收安南,在安南那边继续利用堡宗布局这件事,他都不会亲自去了,而会交给心腹大臣。
    毕竟天子了嘛。
    而且朱见济有上帝视觉,也防备着内阁独大,所以自王文担任过内阁辅臣权兼七卿后,这些年来,内阁辅臣从无到七部任职的例子。
    用朱见济的话,朕不允许内阁那么牛逼的存在。
    但琐碎事务,比如各地刑桉,其实内阁是有权决断,但还是得送乾清殿,让朱祁玉最后圣裁,不过在春节时一家团聚时,朱祁玉嚎着说太累,朱见济就有点想法了。
    全国各地刑桉太多。
    尤其是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各方面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刑桉肯定会越来越多。
    而死刑之类的还需要日理万机的天子来圣裁,其实哪有那么复杂,可以在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上面做文章。
    彷效后世的公检法三套系统。
    以后死刑犯的审核,直接在这三套系统的最高衙门终结。
    不需送递乾清殿。
    但这是治标。
    还得治本。
    等接收了安南之后,朱见济准备花力气,由刑部、锦衣卫配合,在全国展开法治改革,不说路不拾遗,至少要人间清平。
    嗯……根源还是经济。
    只要发展起来了,国民有钱了,谁还去犯罪啊。
    回到文华殿。
    刘敬、于谦、杭敏、崔恭、王复、陆瑜也紧随而至,在殿外求见。
    恰好皇后白鲤着人准备了“早膳”。
    朱见济想了想,让司礼监大监戴义安排人,给刘敬、于谦、杭敏、崔恭、王复、陆瑜等人也送了些吃食过去,让他们在偏殿饱腹。
    说实在的,大朝会实在是太早了。
    很多官员四更就起床。
    戴义水涨船高,朱见济登基后,他便出任司礼监大监——其实也只负责东宫这边的事务,乾清殿和后宫的内侍事务,还是由乾清殿那边的司礼监大监舒良负责。
    吃过皇后准备的早膳,朱见济忽然有点想吃火锅了,对戴义道:“安排一下,晚上吃火锅,着人去乾清殿、坤宁宫请一下太上皇和太后,另外也去请一下皇祖母。”
    戴义立即安排另一位太监去办,张让。
    之前戴义被打了板子,休息的那几天由张让负责朱见济的生活起居,张让老实且聪颖,很讨朱见济欢心,如今已是东宫内侍二把手。
    按照朱见济的桂花,以后戴义要去御马监任职。
    腾翔武骧四卫必须掌控在手!
    张让有可能会是真正的司礼监大监。
    吃了半饱,朱见济喝了口热汤,润肠缓胃后,让人撤了碗碟,对戴义道:“宣礼部尚书陆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