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大人,得加钱 > 第二十四章 时来运转拜唐阿

第二十四章 时来运转拜唐阿(1/2)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连半个前程都可能保不住的贾六,哪里就能全无敌,铲除这世间的害人虫。
    因此,他还是得脚踏实地,先把眼面前的问题解决再说。
    虽说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怎么办?
    二十多年后才能扶正的嘉庆就别去想了,眼面前的大捐官榜徒让人眼红,那小捐榜亦是除了心酸一无是处。
    无奈,贾六只得先讪讪离去,琢磨真要捡不到落也只能打那偏远地区县丞的主意了。
    吏部衙门在皇城,为何贾六能来这部级单位看榜,还不因为他是旗人么。
    刚才一哄而散回去给背后主家报信的也都是旗人,难说里面有没有满蒙旗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都属旗内破落户混得实在不行的。
    为了生计,只得利用旗人可以在满城肆意走动的特权,替外城那些没法进满城的汉人财主们当跑腿。
    别说,以此为生(不仅仅帮人看榜)的旗人还不少,算是满城的一个垄断行业。
    挣钱嘛,不寒碜。
    搁明朝,普通人肯定是不可能进入皇城的,清廷入关后将内城变成只有旗人才能住的满城,隔绝了汉人居住的外城,就没有必要在皇城外搞一道防线,因此不禁旗人出入皇城,如此倒让皇城内外变得很是热闹。
    内务府三天前在皇城内外搭建了不少为太后祝寿用的戏台楼牌,张灯结彩,彩旗飘飘的,有不少得到特许的戏班子在此试场,吸引了许多旗人在此驻足观赏。
    贾六是步行来的皇城,他家所在的崇文门区域在皇城的东南方向,步行大概也就半个钟头。
    一路过去很是热闹,因为满城同外城除了居住的人不同外,其它都大同小异。
    沿途有很多内务府的人沿街种植松树,清理门店,看着同后世领导视察搞绿化的差不多。
    心中有事的贾六没有心情在街上闲逛,但还是被不远处传来的“咣咣”声吸引住。
    是个剃头匠,一手挑着担子,一手拿着好像铜锣的东西在敲。
    能进入满城的汉人除了官员,就是得到特许的,比如为太后庆寿的戏班,做法事的僧人、道士什么的。除此之外,就是这剃头匠,不过必须是在顺天府查验过祖上三代,给发“牌照”的才行。
    那个剃头匠可能出工到现在没什么生意,瞧见对面有位旗人少爷在盯着他看,忙道:“这位爷,要不要刮个脸掏个耳朵?”
    为了生计,现今的剃头匠除了给人剃头刮脸,梳头编辫子外,掏耳朵也做,有些甚至还能帮人松骨。
    贾六见这剃头匠没开张,便点头道:“先刮个脸,再掏个耳朵,辫子就不打理了。”
    “得嘞!”
    有了生意的剃头匠很是高兴的将扁担挑着的竹编圆笼放下,笼子下层有一个炭火盆,上面放着个盛着水的铜制圆钵,用来保证给人剃头刮脸时有热水用。
    扁担另一头挑的是一个可以折放的躺椅及工具箱,还有遮阳挡雨的笠。民间常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来源于此。
    此外,那竹笼还插着一根两米多长的长杆,上面系着一捆干毛巾。
    一百年前,长杆不是用来系毛巾,而是用来系人头的。
    “爷,您躺好!”
    贾六顺势躺下,只见那剃头匠将剃刀在磨刀布上刮刮磨几下后,便将一条浸过热水的毛巾敷在了贾六脸上。
    顿时,一股热气令得贾六毛孔扩张同时,整个人也格外舒服,情不自禁的哼了一声:“啊呼”
    伴随脸上传来的“滋滋”声,连日来心事重重的贾六心弦一点点的松了下来,等到闭眼掏耳朵时,更是觉得这世间再无任何烦心事。
    可偏是正享受着,耳畔却传来马蹄的急促声以及街上行人的惊呼,那剃头师傅要不是经验老道稳住了手,估计贾六的耳朵弄不好就得给戳破。
    “怎么了?”
    受到惊吓的贾六本能坐起,看到有几个好像宫中侍卫的人骑着马打大街奔了过去。似有什么急事,一路吆喝行人闪避闪避。
    “爷不知道?”
    剃头师傅今天已经看见好几拨这般着急的宫中侍卫了,见怪不怪。
    贾六忙问这师傅究竟出了什么事。
    剃头师傅说昨儿个军机处的刘中堂上朝时不知怎么就在轿中不行了,皇上知道后赶紧派另一个军机大臣福隆安携药赶去救治,可福隆安人刚到刘中堂就故去了。
    “这不,说是万岁爷要亲自往刘中堂家吊唁,所以宫中出动了不少侍卫,先前好多大官都去了呢”
    贾六打断了剃头师傅,问道:“哪个刘中堂?”
    “刘统勋刘大人啊爷连他都不晓得么?”
    剃头师傅感到奇怪,刘中堂大名京里可是无人不知的。
    “是他啊,”
    贾六“噢”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