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明左 > 第303章 实与虚

第303章 实与虚(1/2)

    为了这次论战,张采将刘宗周在松江府的讲学内容通读了十次都不止。
    通过这样的研究,张采自以为找到了针对的办法。
    在张采看来,刘宗周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以往的“心”“性”之学,转而步入了求“理”的阶段。
    是的,张采以为刘宗周所言的“求真”“务实”就是在求理。
    之所以会有这种偏差,其实也不能怪他。
    实在是这个时代的文人脱离不开儒家的范畴,任何思想在他们看来,都是儒家之下的学问。
    而实际上,刘宗周经过左梦庚的熏陶和认知的蜕变后,学问早已从务虚进入到了务实的阶段。
    刘宗周提倡的“求真”“务实”就是真正的求真、务实,是对这个世界本质和现实的追索,远非儒家那种虚无缥缈的空论。
    张采将刘宗周的“求真”“务实”当成了儒家的“理”的概念,带来的一个误差就是……
    他觉得他赢定了。
    一个还在求理的人,怎么可能战胜他这个求道的人呢?
    道,才是学问的根本啊!
    而理,不过是表象罢了。
    这个偏差,让张采觉着,可以通过论道来完成层次上的碾压,进而取得论战的胜利。
    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今左梦庚阵营的学问,早已脱离了儒家的范畴。
    而对于所谓的道,刘宗周等人不但有深入的研究,而且认知更加的深刻。
    儒家空虚缥缈的道,碰到实质唯物的道,从一开始就摩擦出了激烈的火花。
    归尔复提出“道”的理念,本已埋好后手,准备在左梦庚方入彀后一一使出,彻底奠定胜局。
    未曾想到,黄宗羲单刀直入。
    何为道?
    这个提问看起来平平无奇,可却把一切乱花迷眼的装饰都给冲破了,回归到了“道”的本质上。
    幸好归尔复也不是酒囊饭袋,反应极快。
    “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几乎是每一个儒生都知道的答案,但黄宗羲不满足。
    “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为何一阴一阳既谓道?”
    归尔复冷汗下来了。
    别说是他,张采阵营的许多人都有些吃不住了。
    实在是黄宗羲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太古怪了,进入了他们从未思索的领域。
    归尔复脑筋急转,勉勉强强道:“道乃天地万物之始也。”
    许多人听了,不禁点头。因为许多人的学问里,对于“道”就是这么解释的。
    可黄宗羲的问题依旧犀利。
    “我在问你,道是什么样的?”
    归尔复被逼问的方寸大乱,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
    “道乃无形之状,无物之象。”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得的。
    黄宗羲眉角立起,斥道:“那你在说甚?”
    立时有不少人笑出声,但仔细品味过后,却又赫然发觉,黄宗羲的话竟颇有道理。
    你说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得的,那你凭什么在这里说道?
    你说的“道”又是从哪儿来的?
    归尔复腾腾腾连退几步,头脑一片紊乱,显然已经败下阵来。
    黄宗羲开场连番暴击,让本次论战完全偏离了张采方一开始的预想。
    不再是“道”和“理”之争,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什么是“道”的问题。
    显然,不说清楚这个,张采方就没有了立足的根本,其所有的质疑也都是一场空罢了。
    “道”是程朱理学发展到现阶段的最核心理念,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能讲明白这个课题的,少之又少。
    最起码归尔复不行,在座的几位理学大佬也有点发憷。
    没的办法,张采只好出面。
    “黄兄乃白安公之后,念台公亲传,岂不知阴、阳之辨乎?世间万物,相对相立,互成阴阳,便为道也。诚如冷与热之别、动与静之殊。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张采拿出了程朱理学最原始的理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周敦颐是公认的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他的太极理论也成为了程朱理学中“道”与“理”的根源。
    是的,你没看错,太极是儒家的东西,根本不是道家的。
    不要一提及太极,就只想到功夫皇帝在树林里揉树叶子成团。
    后世之所以会将太极认成是道家的东西,也和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融合有关系。
    张采的学问自然是扎实的,他给出的解释,令许多人信服,但不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