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明左 > 第304章 气之论

第304章 气之论(1/2)

    从张载的“太虚即气”开始,理学里有了气的概念。
    不过张载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后来者的认同,反而招致批评。
    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历程中缺少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传承。
    西方的哲学在发展过程中,是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的。
    前人提出一个问题,后人负责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延续了数千年,后世数学界经常看到的“什么什么猜想”就是一种体现。
    而儒家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后人经常做的,就是反驳前人的思想,然后再去提出新的理念。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各种理念层出不穷,互相影响又不交融,使得每一种思想都呈现碎块化,而难以构成体系。
    在张载之后,二程就对他的“太虚即气”提出了批判。
    【天地安有内外,言天地之外便是不识天地也。人之在天地如鱼在水,不知有水,直待出水方知动不得。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之源,恐未安,须兼清浊虚实乃可言神,道体物不遗,不应有方所。】
    批判了,又没彻底批判。
    以至于“气”的概念依旧被理学继承了下来,但因为不够完善,就成为了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头。
    当黄宗羲质问何为道时,张采给不出解释,便搬出了张载的道既是气的理念。
    这当然无法说服黄宗羲,他又追问了什么是气?
    张采所有的功夫都在经义上,要想解释这些问题,自然需要典籍的支撑。
    他还是挪用了张载的理论。
    “气乃万物生长之源,道乃万物生长之本。因此世间大道,惟气与理也。”
    黄宗羲十分严肃,紧随其后。
    “这个气是什么样的?这个道是什么样的?为何气是万物生长之源、道乃万物生长之本?”
    张采陈述的是事物呈现的形态,而黄宗羲追索的则是事物的本质。
    就连左梦庚都不知道,黄宗羲的哲学理念已经开始往黑格尔的“本质论”方向靠拢了。
    而他的问题,等于是在直接质疑理学的合理性。
    理学建立的“道”“理”“气”的学说系统,经过数百年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但黄宗羲的目的,是要让理学家们解释清楚这三者的本质。
    总不能你说气乃万物生长之源、道乃万物生长之本,就一定是这样吧?
    虽然从自然学科来看,这个说法其实并没有错,但黄宗羲是要理学拿出解释的论据来。
    张采能拿出来吗?
    没有科学的支撑,他当然拿不出来。
    被黄宗羲拿捏住,找不到破局的办法,张采隐隐有些破功。
    “此乃先贤至理,人所共遵,黄兄焉能不知?”
    这是要用权威来压制质疑了。
    黄宗羲岂会怕这个,踏上一步,声音嘹亮。
    “南郭先生顾左右而言他,何须推诿于古人?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今日之局面比照古时早已不同。事事均遵古意,岂不知乃缘木求鱼之愚?”
    这话一出来,现场当即炸了。
    骆从宇忍不住喝道:“大胆!”
    郑三俊慌乱不休,眼神四处乱瞟,恨不得立刻离场。
    其余人等,对黄宗羲指责者,更是不知凡几。
    在这些人看来,质疑先贤,无疑是大罪过。
    群情汹涌,黄宗羲却怡然无惧,横眉冷对千夫指。
    “邵康节(邵雍)驳周濂溪(周敦颐)成‘道为一’之论,二程‘道体物而不遗,不应有方所’。朱熹‘理气一体’终至大成。汝等尊奉之先贤无不勇于质疑、推陈出新,今日汝等却愚守旧理,违背当下,不思进取,害己害人,世之祸矣。”
    这一下可骂的狠了。
    直接将张采等人打入了因循守旧的行列,甚至说他们违背了先贤的宗旨。
    邵雍质疑周敦颐成一家之说,随后二程质疑邵雍又进一步,朱熹又在二程基础上完善理学。
    可以说,理学有后来的成就,就是前面几代大贤这样勇于辩驳和创新而来。
    如今的张采等辈却只会翻故纸堆,盲目尊奉先贤言论,而不考虑当下,自然被黄宗羲骂了个狗血喷头。
    南京诸人气的火冒三丈,然而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怎么反驳?
    理学先贤的事迹世人皆知,黄宗羲以之驳斥众人,正所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无论怎么辩,都成了我骂我自己。
    张采暗恨,早知今日,便不急着弄这论战好了。等张溥回来,合二人之力,或许便不会这般被动。
    奈何此时张溥远在京师,还没有从初涉官场的新鲜劲里走出来,他也只能独力支撑。
    张采讲学无数,见识过的场面不知凡几,倒也有些急智。
    “那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