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干宋 > 第二百三十七章 赵桓觉得自己又行了(求月票!)

第二百三十七章 赵桓觉得自己又行了(求月票!)(2/4)

小事朕都担不起,何以担负整个天下?你等休要再言,朕只求做事无愧于心,至于我人到底如何,自有后人去评说。”
    李存这么一说,碍于李存一贯的圣明霸道,大乾王朝的文武百官也就不敢再劝了。
    可这并不意味着大乾王朝的文武百官会甘心李存吃这个哑巴亏。
    此刻,韩昉就在将赵福金和赵多富跟李师师、赵元奴、王仲端和花想容相提并论,用以还击。
    李梲和李邺都不是什么有骨气的人,面对韩昉赤果果的侮辱,他们只能陪着笑。
    倒是郑望之正色道:“帝姬与花魁焉能相提并论?”
    韩昉看向郑望之反问:“依我看,并无不同也。”
    想一想赵福金和赵多富跟李师师、赵元奴、王仲端和花想容一般无二的境遇,郑望之一时哑口无言。
    李梲和李邺怕郑望之坏事,忙给郑望之使眼色,让郑望之千万别乱说话。
    郑望之正好不知道怎么辩论,只能悻悻作罢。
    李梲等宋使随后将赵桓想以珠宝折抵金银的意思跟韩昉说了,又说李存不让赵宋朝廷搜刮民众的金银,赵宋朝廷若是不以珠宝抵债,实在是无法凑足李存索要的战争赔款。
    韩昉也知道,李梲他们说得是实情,便在李梲他们好话说尽了之后,去跟李存请示。
    李存已经下定了决心,这次不攻破东京汴梁城,准备放长线钓大鱼,所以同意了赵桓的请求。
    韩昉回来后,按照李存的意思对李梲等宋使说:“珠宝可折冲,绢帛可折冲,古董字画可折冲,其它有价值之物亦可折冲之,然因其价无法估算,皆需低价折冲。”
    得到了李存的首肯,赵桓君臣大喜过望,立即开始搜集珠宝、古董字画以及其它有价值之物。
    其实,赵宋王朝的封椿库中此时拥有大量的绢帛,完全可以抵得上这笔战争赔款。
    这也是李存提议可以用绢帛抵战争赔款的原因——不想现在就攻破东京汴梁城的李存,想要早点撤军,毕竟,这么多大军出征,每天的花费都是天文数字。
    可赵桓牢记赵佶那句传自历任皇帝的话——“封椿库乃我大宋最后倚仗,不可轻动。”
    关键,赵桓觉得,那些珠宝、古董字画一点用处都没有,还不如拿去抵战争赔款。
    赵桓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内侍曾举着一个外碾成龙螭形的玉杯,不忿的对赵桓说:“此盏只碾作工价就有几千缗,大乾之人却只抵价二百缗,欺人太甚也。”
    赵桓看了一眼玉杯,澹澹地说:“不知当初造此物做甚?”,然后又说:“在朕看来,二百缗,大乾亦给多矣。”
    随后,赵桓下令,将皇宫中的珠宝,全部聚集到宣和殿,尽数给李存送去,能抵多少金银,就抵多少金银,很有一种“崽卖爷田心不疼”的即视感。
    为了尽快给李存凑足金银,让李存早日撤军,赵桓又想出来了一个新招。
    李存不是不让赵桓从民间强抢金银嘛,赵桓就用铜钱和铁钱高价跟民间买金银,并开始加大卖官的力度。
    赵桓下令,金每两可以卖二十贯,银每两可以卖一贯五百文。
    这个价格,比原来的金银的价格高出来了很多,以至于很多百姓都争相将金银卖给赵宋朝廷。
    后来,赵宋朝廷的铜钱和铁钱没了,赵桓就一边让人抓紧造钱、一边给民众打白条,继续高价收购金银。
    与此同时,有一个叫“李隶”的人,纳金六百七十四两,银一万四千七百四两九钱,赵桓亲笔批示,授予李隶成忠郎;一个叫“葛关”的人,纳金六百两,银三千五百七十两,赵桓亲笔批示,授予葛关保议郎。
    据“专领收簇大金犒赏金银所”所统计,像李隶与葛关这样用金银买到官职的人,有数百户之多。
    在赵桓君臣的不懈努力之下,李存狮子大张口索要的巨额战争赔款,竟然渐渐被赵桓君臣凑到了一多半。
    看赵桓君臣这刮地三尺的强大能力,就是凑齐李存索要的战争赔款,问题也不大。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huanyuanapp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
    可到了这时,赵桓对继续搜刮金银已经不再那么迫切和热心了。
    因为勤王之师已经陆续来到了东京汴梁城下。
    第一支勤王之师,是统制官马忠所率领的京西募兵。
    紧随其后的就是京东统制官范琼所率领的一万骑兵。
    此二人都是勐将,一到东京汴梁城下,就跟乾军杨志部交了一次手。
    双方打了一个多时辰,各有近千死伤,算得上是打了个平手。
    随后,杨再兴率领游奕军来增援。
    马忠和范琼见势不好,主动退到了马监之侧扎营。
    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