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当鞑子兵力不足,只能伏击其中一部,努尔哈赤说没关系。“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我伏击完这场再去赶下一场就行了,反正你们跑不掉。
当然,也不是绝对跑不掉。关宁铁骑,天下无敌,每次都能全身而退,悲剧的只有那些陕西人、甘肃人、山西人、四川人、浙江人等等。
当甘肃人赵率教送死后,皇太极转回头轻松拿下三屯营和遵化。鞑酋只留八百兵驻守遵化,大军继续南下。
十万人倾巢入关,你就留八百人看守后路,疯了吗?
皇太极当然没疯。大概是因为他知道明军只会在前面堵截,还没学会断后路。
袁崇焕最初打算在遵化阻截,结果晚了一步没挡住。于是袁大人在蓟州设防,可惜被皇太极绕过去了——本来挺难“潜越”,因为朝廷已经先期调了刘策、尤世威、侯世禄等人赶去协防。然后他们都被袁崇焕调离了。
紧接着,袁大人又匆匆赶到通州设防,咦,又被绕过去了。
你以为鞑子跑的快?幼稚。袁崇焕再一次跑到了皇太极前面,把他堵截在北京城外。
“外镇之兵,未奉明旨而径至城下,可乎?”
理论上当然不行,但袁崇焕报国心切,“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
所以“潜越”这事——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李自成问:“皇太极越过蓟州,袁崇焕为什么没有尾随追击,而是向南绕道河西务直接去了京师?曲线救国?”
战争并不是说打就能打,说走就能走的。
特别是数万人的大规模会战,光一个阵型都要摆大半天,如果一方不想接战,实际上另一方很难抓住对手。
所以在战、守、走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战术选择,就是“拖”。
如果袁崇焕能吊在皇太极屁股后面,那对于深入敌境的建奴来说会非常难受。
按正常情况说,本来就人生地不熟,屁股后又有敌军,这样皇太极就没法肆无忌惮的分兵劫掠补充粮草,饿都饿死他。那皇太极就必须要考虑后路了。
可是袁崇焕却玩了一手迷惑操作。
当然,老袁也不是完全目送鞑子“潜越”,还是出了趟城。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张道濬一撇嘴,“你问我我问谁去?督师一介书生,升官又太快,兵事能懂多少?何况野战能打过东虏?不提前进城防守还能怎么办?”
当初老袁刚从知县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兴奋的“单骑出阅关内外”。一回来便放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有了军马钱谷,就是一头猪都能守住。万一没守住就是军马钱谷给的不够。
后来袁崇焕升为兵备佥事,协助辽东经略王在晋。两人每谈及战事,袁崇焕往往会在结尾加一句——“我不惜命!”
王在晋则说:“性命与封疆孰重?”
到了宁锦之战时,袁崇焕学习隋朝名将杨素的“用寡法”,“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冲夷营。”
当那两百勇士正在死战,老袁转身回到屋里开始写奏本——“今已深入,存亡未卜。”
鞑子也有“死兵”冲阵,可人家后面大队随时准备往上跟进啊。你倒好,直接送忠臣义士白白送死。有啥意义?
弄求不懂,无话可说!
鞑子为啥长于野战?你结阵他就围而不击,断你后路断你粮道;你散阵他就蜂拥而上;你追,他就四散奔跑,然后八方游击。
八旗早期就是靠这样的战术打的明军节节败退。
到皇太极上位,后金逐渐开始硬碰硬的消耗打法。他们一边推盾车前进一边射箭,重步兵硬杠明军步阵,然后骑兵冲击。后来又有了火炮就更轻松了,所谓骑射夺天下压根就是扯淡。
总结下后金的一种打法就是,清理明军两翼——明军固守——切断明军补给——明军被迫主动进攻或者被进攻——明军崩溃。
李自成问,“仅仅是这个原因?不是袁崇焕通鞑?”
张道濬开口道,“避敌不战这种事情多了去了。我只想说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解释,毕竟自己知道就好,细细品吧。你也别来问我怎么了,利益牵扯太大……”
李自成不满,“你犯得着跟我绕圈子吗?”
张道濬冷哼,“我犯得着跟你交待一切?”
“我就是好奇,袁崇焕到底有没有通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