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44章 钱难赚

第44章 钱难赚(3/4)

的货币不属于信用币,不是你标什么就能当什么用的。
    老百姓只看钱币料子。大钱虽然尺寸大一些分量重一些,但也有限。傻子才会拿一文当一百文。
    天启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甚至还请铸过“当千三”大钱,一个铜板当二两银子用,糊弄鬼呢。(天启年还有“十一两”铜钱,貌似是值十文重一两,不是一个铜板当十一两银子。)
    尤其是铸私钱的,都是铜料,你官钱刻字,人家也会刻字;你刻什么,造假者就刻什么。完全没有防伪技术。大钱的市场很快就烂了。
    市面上的私铸假钱一直和官铸真钱如影随形,无论哪个朝廷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比如再过几年后的张慎言就提出明末物价暴涨的一个原因是“非钱少之患,正钱多之患也”。
    大明朝廷铸的铜币本来就少,而且还流入东南亚、高丽、倭国等地相当数量,市面钱不够用。那自然有私铸的填补,甚至要超过官钱数量。所以“则钱多于私铸之患也。”
    除非是特别劣质的私钱,那倒是好区分。因为偷工减料的原因,比如锡铅锌掺多了,工艺又不好,会导致钱文模糊,色泽差,钱质脆容易折损。
    比如“千钱不盈三寸”。一千枚私钱累叠在一起高度居然不超过三寸。甚至还有“贯之以缕,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垃圾货。
    要么就搞出机制币来防伪。然而这太难了。就算水力或人工冲床能将就用一下,现今也找不到能刻钢版模具的工匠。以后再研究吧。
    另外,拜朝廷低下的行政效率所赐,大老爷们又不知道市面上有多少货,又该发多少钱币,金融秩序也没的,各地不时会有银贵钱贱或者钱贵银贱的现象发生。
    所以铜钱币值相当不稳定。这个月一两银能兑换一千二百制钱,三个月后可能就变九百文了。
    甚至还会出现把铜钱销熔为铜器,反倒得利更多的情况。
    明朝的制钱有京、省之异,京钱称为“黄钱”,外省铸造钱称为“皮钱”。京钱比皮钱重一些,含铜量实在,价值也高。
    明代中后期的银钱比价,大致为纹银1两可以兑换京钱600文,皮钱1000文。到崇祯五六年后银价开始渐涨,先是能兑换800文,然后到末年约2000京钱才能换一两银。
    为啥涨的厉害?
    因为欧洲三十年战争,稀班牙被英荷玩死,南美殖民地的银子再也到不了大明。天朝白银流入减少,所以朝廷没银子用,所以大明亡于稀班牙……
    还有德川幕府闭关锁国,那边出产的白银也流不进来,所以大明又亡于倭国……1貌似他们唯一没禁止和大明贸易。
    但这些扯淡说法应该不占主要。
    可能还是大明内部战乱原因为主。老财们本来就有囤积银子的传统,加之明末持续的天灾人祸、商路断绝、市场萧条,市面百货缺乏,私铸铜钱多等等,所以导致银价上涨。
    崇祯朝还是明代钱币最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款式计有百余种。早先铜币铸造精良,用料实在,后期就粗制滥造了。那种破烂货能兑换的银子当然少,也算个银价上涨原因。
    要是再展开了讲,就要细论明末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同时发生的奇特现象,不说了。
    闲话暂停。
    总之,弄铜钱不划算,白给铸币权都没用。
    银币暂时也不实用。市面上绝大多数交易都是用铜钱,还有些是以物换物。银子往往只是计价单位,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
    你要拿银子出去用,还要担心损失。因为有些商家或银号在剪开银子时会舞弊,比如“飞渣”(碎银渣藏入夹剪豁口)、“抹蜡”(银锭底部抹白蜡补足重量)等等。所以一般来说顾客也不太愿意用银子付钱,以免被揩油。
    至于大宗交易,称量银锭显然更方便。
    海外流过来的银币也全被商人们熔成银锭了。
    所以,等将来革命军势力坐大了再考虑弄铜钱、银币。到时候有了银矿、铜矿支持,造币才有赚头。
    李自成之所以弄钱庄,赚利润是次要的。
    一来是让人们适应“大顺纸钞”;二来搞汇兑方便自己人在外地提钱;三是为小商户自耕农提供无息贷款扶持;四是吸收存款偷偷自用;还有就是跟地方士绅富商拉关系。
    发纸钞或者搞汇兑,需要本钱厚,不然来个挤兑就完蛋。
    李自成的闲钱只能拿出两三万,再四处借一点凑个十万整。
    先在沁水把摊子支起来,试营业一两个月后再往外地开分号。
    ……
    跟随沈一石前来的还有个交城毛皮商。
    早前在波罗堡,李自成跟沈老西儿攀谈时知道他做毛皮买卖,然后在绛州给沈一石的册子里就有鞣制皮革方法。
    沈家只做原料生意,就以方子入股了另一家大作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