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55章 独霸太行山

第55章 独霸太行山(5/7)

府里的、县里的、乡里的款项,各里坊不许增加任何乱收费项目!
    里长继续传达给村长……
    “火耗”一项每年就有四五百万两银子,九成进了私人腰包。
    银子融化有损失,粮食运输也有损失,都要有额外加派。
    比如征收这些大米你得挑到县库吧,挑不来怎么办呢?里甲派人征收,派人就要额外的费用,帮你运输又要费用。县太爷还得往府里送,府里送省里……这一层层送上去,要运费,要人力,仓储要有损耗,相关费用统统加派到纳税人头上。
    再比如“淋尖”、“踢斛”。
    加派的办法有很多种,用大斛征收,小斛发放那是作奸犯科,不是加派。
    征粮的时候,正常情况粮食倒进斛斗和口沿平齐就够了。可是实际上不行。你得继续往斛里倒粮食,直到上面堆成尖尖才算,这叫“淋尖”。
    “淋尖”的前后还有“踢斛”。
    粮食松散,倒进斛里还要踢几下让它紧实些。“淋尖”之后再来几脚,撒出来的部分不算,你要继续再倒满堆成尖尖才算正式征收的。
    “踢斛”要高手操作,把斛踢倒了不算,踢轻了撒出来的粮食少没油水,所以角度力度都要掌握的刚刚好。高手们真是屈才了,应该加入国足。
    (“石”即是重量单位,也算容积单位,一石等于两斛。一石粮应该是用容积工具称出来的重量。弄不懂为啥不直接称重,是因为自古麻袋少,不好装,所以后来就懒得改了?)
    而且送交钱粮时还会被经办人员挑毛病,借故吃拿卡要,还要再盘剥一层。
    用纸钞交税就可以完全避免那些弊端。革命军也省事,省了费精力鉴定银子、铜钱成色等等。双赢。
    至于纸钞信用,当前用的是粮食这种硬通货做背书。粮店保证随时有现货。
    若想只靠革命军武力做担保,根本行不通。就算人家勉强捏鼻子认了,背后指不定骂成什么样了。失民心,不能那样干。
    所以综合来看,革命军的税反倒轻很多。而且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如果土著们将来把税法研究通透了,还能学会合理避税,那就更爽了。
    再者革命军大宗货物采购一律分期给现钱,完整账期不会超过三个月。并且尽力推广这种方式。
    实在不愿意接受纸钞的给现银——这种商人以外地的居多,他们还不大信任纸钞。
    现金流对商户太重要了,再加上取缔了牙行,外货进来至少能便宜两成以上。
    商人,不管是坐商行商还是开工坊的,对一个正常社会来说绝对不可或缺。
    那为啥历代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
    所谓重农抑商,放到后世相当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打击金融投机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
    自古以来农业才是实体经济,商业被认为是投机倒把。所以重农抑商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和商业的繁荣,资笨主义迟早出现,商人抬头势不可挡。
    万历年间,朝廷开始允许商人子弟以“商籍”参加科举,算是个萌芽吧。
    ……
    革命军在当地盘踞日久,声望日益增长,老百姓们也收起了小心。
    当然,暗中诋毁“短毛贼”的很不少。土豪劣绅之流也就算了,不少根正苗红的劳苦大众也跟着吆喝攻击农民军,令人无语。
    总的来说,还是“认可”革命军的“良善”多。
    有个裁缝,给大户家里做衣服时不小心办砸了。东西挺贵,价值十七八两银子。
    弄坏了肯定要照价赔偿,但他又没钱。无奈之下便想把女儿卖了还债。
    裁缝东跑西跑,人家出到四两的便是上等足数,再也添不上去。
    一般来说,买个十三岁以下或者是粗使丫鬟市价也就三四两;能做个家常饭,会伺候人的大概要十两左右;能做出一桌酒席,再有几分颜色的要几十两;精通吹拉弹唱的就奔着上百银子去了。
    裁缝无奈之下就把闺女推销给了短毛老爷。李自成爽快的掏了二十两银子买下。
    大统领真不是要扩充后宫。小姑娘才十四岁,虽然到了大明法定结婚年龄,虽然长相挺喜人,但不能禽兽不是?
    落到他手里总比给老财做奴强。
    至于说哄抬人价,起码没啥坏处。苦主能多拿点钱,革命军里也能多补充点女人,还能打击地主们的嚣张气焰。三赢!
    又有个小商人来求见大统领,他想让短毛给自己老爹题个墓志铭。
    李自成问完生平,提笔书写——
    初从文,三年不中;改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从商,一遇骗,二遇盗,三遇匪。遂躬耕,一岁大旱,一岁大涝,一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