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亮暗暗叹气,连个表现机会都不给。
没必要去垣曲,十槐镇一带也富裕,要啥有啥,可以过个肥年。
李自成在这边修整,上党那边李过和紫金粱合力攻破辽州。第二天就是年三十,正好进城过年。
转眼就是崇祯五年。
正月,留在陕西的混天猴派人伪装成米商进入宜君县,乘夜里应外合夺取了县城。陕西其他家反王和官军没啥大动作,可能都在过年吧。
还有两部农民军已由吴堡渡河进入山西,刘宗敏跟他们合兵攻下永宁州。
晋南这边,罗汝才在蒲州一带打游击;原三队李武威由龙门渡河,正往万泉汇合四队拓养坤。
拓养坤攻城未果,而总兵孙显祖率领兵马就快到了。
正月初七,十槐镇居民举着小红旗欢送革命军拔营。
李自成带兵走西南,后半晌兵围闻喜。
大佬王象乾早前在这里做过知县,办了点好事。闻喜以往每年冰雪消融、夏秋大雨时上涨的涑水会漫延到县城内,王象乾主持修筑了条长一百六十余丈的石堤,彻底隔绝河水漫溢。
王老头历仕五朝,虽文人出身,却是军界元老级人物,对明末军事思想影响极大。崇祯元年他已82岁,仍被皇帝拉出来总督宣、大。
闻喜知县当然早知道革命军盘踞在十槐镇。
李自成的大军一到,还没开口敲诈,县太爷派人出来讲和。
县里愿送粮五百石、银五百两。
革命军小将姚奇英快哭了,“你们倒是有点骨气行不行!”
闻喜县挺实相。不过李自成不满足,让县里把涑水驿站二十六头马驴骡送出来才罢休。
闻喜还有个裴氏一族,千年世家。
“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世不乏人。”
具体名人,那要把《二十四史》从头翻遍。
比如,魏晋时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学的理论基础,一直运用了1400多年,直到明末。
还有个没名气的裴君赐,现任给事中,就是他说的先把农民军从山西驱赶回陕西再议剿抚。人才!
到明清时期,裴氏高官少了,扩散到各地的后人也就出了两个尚书、父子两巡抚啥的。2马上去敲诈尚书儿孙。巡抚还要三十年才出生。
当然,如果他们识时务投了短毛,倒是可以再续裴氏辉煌。所以,李自成赶紧派人去收税。
凤凰垣附近不止一个裴柏村,还有好几家大姓,董、宋、任、牛、毕、杨、辛、支等等等等,历史悠久,不知存款多不多。
另外,再黑一把。
曹魏九品中正制将人和官分为三六九等,不考核全靠推荐,自然一个人做官亲朋好友全做官。久而久之就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
其实,类似裴氏这种世家大族有个蛋的人才啊,全是关系户!
跟裴家一样的豪门在三国魏晋南北朝一抓一大把,什么清河崔、范阳卢、陈郡谢、琅琊王、南阳邓、关中杨、渤海高、江南朱顾沈陆等等,这些门阀一模一样,全靠关系一个拉一个。
所以拿这些地主老财讲家风教育有些可笑了,人家是继承制好不好?因为老子是英雄所以儿子一定是好汉。
自唐代以后靠科举出头的大族拿来吹捧家教才有一定说服力。
孔融四岁让梨,上了史书,流传千年。你家小孩三岁就知道给你开门、拿拖鞋,这算不算大孝子?是不是比孔融棒?能不能上史书?能个屁!
人家是因为姓孔才能出名,不是因为让梨。
上层把持着话语权,世家又把持了上层,那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所以隋唐两代一直费心费力打压门阀,到武则天后才有了一定成效。再到唐末黄巢和朱温把他们杀的萎靡不振,世家门阀才彻底淡出了视野。
没有了“传帮带”,没有了“扶君上马,再送一程”,一旦全靠真本事考科举,世家马上就没了。这说明他们本来就是靠裙带关系才发达的。
……
张洪去了半天,又拉回来二十多车财货。李自成这次也没说啥。
第二天革命军启程往万泉,在孤峰山下遇到了拓养坤、李武威。
故人相见,来不及欢喜。因为大队官军就在屁股后面吊着。
革命军刚刚列好阵,宁武总兵孙显祖赶到了。
“我去你吗的!流寇哪来那么多炮?”老孙掉头就跑。
“我去你吗的!老子炮营都没开张!”李自成急忙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