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在中条山也是一方霸主,跑到吕梁山变乞丐?将来不被人笑死。
再说,他们的队伍现在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能自己解决的事情最好还是别麻烦人。
张洪提议道:“营头,要我看咱也别管是良善还是恶霸,直接找地主打借条,以后再还回去就是了。”
毫不犹豫的严格执行纪律是最愚蠢的做法。
你带队出去是完成任务的,事情办不好一切都是白搭。
张洪前头已经在大统领眼皮底下办过两回差事,深有体会。
他第一次在盖家沟收缴二十几车财货,被大统领埋怨拿的太多。事后张洪回去想了想,觉得大统领应该是言不由衷。
于是他第二次去找“千年世家”又收了二十多车。虽然没受到大统领夸奖,但也没被批评。
大统领甚至都没追问相关细节。张洪准备了一肚子的说辞全没用上。比如老财主危害乡里,就是个反革命,所以不得不让他们加倍出“乐捐”。
本来嘛,地主哪有良善?没把他们吊死就算好了,收缴点钱粮还不是平常手段。
由此张洪清楚了,大统领就是装逼,明明心里想要的不行不行,但嘴上说的还是仁义道德。
所以,做事情只要掌握好分寸,什么“秋毫无犯”之类的口号也就那么一回事。
何况张洪现在向营头儿提出的是找地主打借条,这并不违反革命军纪律。至于将来还不还的,再说吧。
刘芳亮认真想了想,一拍大腿,“就这么干!”
他前头经过河津一事已逐渐开窍,这回终于彻底想明白了。
只要仗打赢了什么都好说。大统领不是老古板,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纲上线。
也怪李自成早前在米脂时给众人洗脑洗的太深刻。刘芳亮又一直是李自成的小弟,在驿站时就唯马首是瞻。后来变成革命军,他天天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是束手束脚。
哪怕这位前驿卒眨眼变成一方大员,带队驻扎中条山,但是他做什么事都要跟大统领汇报后才敢行动。
忠心是够忠心了,就是没啥拿得出手的成绩。年前甚至可怜巴巴的要老营支援粮草才过的下去。
看看每月从老营发出来的简报,人家刘宗敏在吕梁山混的风生水起;李过在沁水做的也不错,当然人家是亲侄子,不好比。
可是补锅匠张能这个后来者也在太行山打出了局面。他虽然只是顶了个哨长名头,但实际上从地盘从人手上看,就是个营长甚至军长。
眼下就袁屠户和刘芳亮比较拉稀。然而刘芳亮的中条山可比王屋山条件好,说明大统领还是照顾驿站小弟了。
要是再不努力,刘芳亮感觉迟早要被张能压一头,做为最早的从龙之臣,那可太丢人了。
现在,刘芳亮终于甩开了思想包袱。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然要遵守,但该变通的时候也不能多犹豫。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主次之分,有个轻重缓急。完成任务才是第一位。
束缚的手脚一旦放开,小刘的粮仓很快就满了。羊肉汤也能喝到饱。
另一头,宁武总兵孙显祖遣副将刘敏元围剿静乐流贼。
官军大队一到,农民军也不敢再死磕静乐县。
满天星张大受、扫地王张一川流窜而去;刘宗敏和王文耀承担殿后任务,且战且走。
农民军跑得快,官军追的急,一追就追进了包围圈。
刘芳亮领兵杀出,官军败归。
大统领正等着他们回家聊天呢,革命军也就没追击官军。
二月底,刘宗敏回到石楼。米脂的高一功随后也赶来了。
“宗敏,红光满面啊,小日子不错!”
“还是大哥神算。这一带几百里山川真正好地方,官军屁事不顶。小弟想打谁就打谁。”
“干得好!但傲气不可有。下半年陕西兵会过来上万,日子要难过了。粮草屯的怎么样?”
“一天三顿吃饱,足够一年食用。”
刘宗敏又邀请大统领进石楼县,大摆筵席,接风洗尘。
知县老爷居然也出来作陪。
李自成很高兴,刘宗敏干的漂亮。
古人早说了——“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故上兵伐谋。”
换句话说,政治解决优先,军事解决最后。一味依仗打打杀杀不顶事。能动嘴哔哔两句解决的事情,那就别动手。
王文耀眼见革命军势大,当场纳头便拜。1南明永历年战死于宁夏
老王是官军夜不收出身,麾下三千多人,骨干多是前边军。战斗力不错。
李自成大喜,当即下令给王部犒赏三个月饷银。
吃喝罢,送走知县老爷,李自成开始说正事。
“下半年要连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