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14章 流窜

第14章 流窜(10/13)

两大类。
    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四夷馆等。
    地方官学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教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
    此外府州县皆设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农村设有社学。尚有专为孔、孟、颜后裔设立的孔孟颜三氏学。
    无关的先不水了。
    朱元璋下诏说,“(元朝)学校虽设,名存实亡。今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延师儒,招生徒,讲道论德以复先王之旧。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每个县都开设官办学校,学生就近入学。
    吉、凶、军、宾、嘉各种礼仪;音乐诗歌舞蹈;玩弓弩;开车;识字书法绘画;数学天文历法占卜阴阳。
    六艺早在春秋战国就是贵族必学的六种技艺。
    这么看,大明士子学的挺多,不是腐儒,还会开车、射箭等。文武理三全。
    但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
    赶马车不用再学了。射箭还要学习,而且要九十步中靶;数学须通《九章算术》。
    然而科举不考那些啊,学个屁!
    明代是民、军分治,相应教育对象分民户、军户两类(匠户等是贱籍,前期没资格受教育)。庶民采用“儒学”,军户采用“卫学”。
    “卫学”生源来自卫所里武官子弟、军中俊秀。教学内容和“儒学”无二,并不是培养军事人才。想学兵法?回家找爹去。
    朱元璋反对开办军校,理由是——
    “析文、武为二途,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武学专讲韬略,不事经训;专习干戈,不习俎豆。拘於一艺之偏陋哉!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
    想法很疯满。
    他孙子建文帝开了军校,南京“京卫武学”。
    朱棣造反上台后以“徒有其名而无实效”,取缔了武学。
    但是他后来又说:“岁久人心玩愒,武学亦不振举。军官子弟安于豢养,武艺不习,礼义不谙,古今不通,将来岂足为用?其申明武学旧规,严其课绩毋为具文应故事耳。”
    武学重开,但,勋贵子弟们学个屁!吃喝玩乐不香嘛!
    到土木堡战神朱祁镇时,“国家偃武修文八十余年,而武生恒寓教于应天郡庠,师不专其训,弟子不专其业,废驰多矣!”
    于谦感慨道:“(武学生)皆出自膏梁,飧享富贵,惟务安佚,不习劳苦。贤智者少,荒怠者多。当有事之际,辄欲委以机务,莫不张皇失措,一筹莫展。不但有负朝延恩遇之隆,抑且恐误天下要切之事。详其所自,皆系平日养成骄情,不学无术所致也。”
    于是,朝廷整顿两京武学,又“命天下凡武卫悉建武学”,“令五府、各卫所自指挥以上应袭子弟入学讲读”。“训教历代臣鉴及武经等书”。2到明亡前武学反复废、立好多回,略过不提。北京东城区现在还有个武学胡同,就是学校原址。
    后来武学生源扩大,“凡武职官员下儿男应袭优给,并其余弟侄十岁以上者,俱听提调学校风宪官选送武学读书。”
    然而,天子脚下的武学都办不好,何论外地。学个屁!
    “比来生徒庸劣,盖由师道不尊、学规废弛所致……诸生有入学三年《武经七书》尚不能记诵者,甚至有经年不肯肄业者。况原选六百,今止二百余人。”
    “两京武学、外卫军生争习举业,以窃科名,韬略弓马邈不相识。”
    “然勋卫率多纨袴,(武)学虽立,而卒无干城出其中者。然后知太祖之睿谟远也。”3说这话的孙承泽,先投顺后投清。在京私宅为“孙公园”,后为前、后孙公园胡同,可见之大。明清时金鱼池、樱桃沟还是名胜之地,孙都有别墅在那里。
    大明军校可以说一直是名存实亡。何况《武经七书》里可没有排队枪毙,火器都没有,学了个屁!
    再说武生结业后的去处,“教京卫、各卫幼官及应袭舍人与武生,以待科举、武举、会举,而听于兵部。”
    大概就是回家等消息的意思。
    武官都世袭,不管嫡长子们学了个啥屁,反正官位是跑不了。至于其他武生,哪有那么多空缺分给他们。那还学个屁的武。
    所以很多武生都去报考文科举了。为啥不去考武状元?
    到朱祁镇儿子登基,大臣们上疏——
    “文武并用,古今通义。国家之于文,三年一大比,而武举独未行。”
    “今天下之大,岂乏人才?但拘于世袭,限于资格,虽有异才无由自见。乞敕在京大臣、在外方面各举谙晓韬略、或明习战阵、或长于骑射、或臂力过人、或有克敌应变之才、或有守土安边之策,具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