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之科不可不设。”
大明开国八十多年后才有了武科举。
然而之后的一百八十年里,武举殿试只开过五科,还都是崇祯上台后弄的。
大明第一个武状元是王来聘,授副总兵,即将在崇祯六年收复登州时阵亡。
唉!
扯远了,继续说军校。
说军校又不得不提一下戚继光。
嘉靖二十九年,武举人戚继光进京赶考,落第。当时俺答汗攻破古北口,兵临城下。戚继光受命守城,为总旗牌,督防九门。“颇孚众望”。
小戚回家后很快就官升两级,成为正三品都指挥佥事。这年他才26岁。反观另一位名将俞大猷,40多岁才升到这个位置。
因为小戚命好,从娘胎一落地就是预备四品官;老俞落地只是个预备百户,六品。
戚继光后来打算在蓟镇开设军校。
学制三年,每期招收三百余名,学员从军队初级军官、士兵、世袭武职者及其子弟和武生员中挑选。民间生源需要具备“技力绝人,资质厚重”的条件。
“授以《武经总要》、《孙吴兵法》、《六壬》、《百将》等书,俾各习读讲解其义。仍于骑射之外,如矛盾戈铤、钩弩炮石、火攻车战之法,各随所长,分门析类,各令精通。”
“俟一年之终,则分立三等,以后每一季一考,以所进等差为赏罚。每季月放假一次,以恤其情。每名量给客费,俟其考中一等者,照依生员另给廪粮一石,而客费与众同者仍不废焉。”
“俟其稍熟,间一试之。或令之赴边,使习知山川之势、夷虏之情;或暂随在营,使熟识旌麾金鼓之节。且教而且用之,用之不效,而复教之,如此数年之后,必有真材。”
“大约不过三年,则诸艺俱通。然后付各实用营中,习教阵法操法。俟其习有成效,然后总调一处考校之。果为精通,又再付各有事地方将领,随营出征,习临敌真战真法,俟效而量才擢用。”
“……为此合用手本,前去巡抚右佥都御史刘处,烦请裁酌施行。”
想法很美好,可惜没有下文,朝廷没批准。戚继光也只能在自己军里教授一些军事。
总之,大明军校是完了。
那么,想学真本事的武人怎么办?
还有一处可去——
明军中存在一种社团,称之为“武会”,相当于明朝版“军官团”。
“武会”由各边督抚负责发起,守、巡、兵备道转递各卫所成立,目的是“储将”。
比如山西的“武会”叫“鹰扬会”。
邀请闲住将领或会试武科内才识老成、理论娴熟、武艺熟练者为师范。
有会长,副会长,成员为中下级一线军官,如指挥、千户、百户、镇抚以及袭职军舍和武举武生等军队后备人员。
他们每月聚会六次,三天学理论,“不贵能口颂其言,惟在能心会其意”;“如何为攻为守,如何为奇为正,如何设伏张疑,如何……”;三天操练武艺。
张承宠推荐来的几十人多数出自武会。他们的本事如何还不清楚,但既然能自愿加入武会,说明起码不是混吃等死的小地主。
李自成和千户百户们拉了拉家常,完后又安排李过给他们讲解革命军政策、纲领、路线、待遇等,合则留,不合则去。
……
第二天,泽州开始大扫除。
城内平整街道,清理垃圾,修建公厕等;城外遭灾的百姓也被组织起来收尸、修路,恢复生产等。相当于以工代赈。
尤其是城外收尸,大统领千叮万嘱,让陈承业一定要妥善办好。千万别再整个瘟疫出来。
除了泽州一带,附近其他县如果衙门办事不力,陈承业还要多操点心帮着收拾首尾。钱不够就打报告上来。
李自成又给上党各处士绅,甚至知府、知县、王爷都送了邀请函,请他们前来参加革命军开国小典。
几乎没人来。
张慎言、孙鼎相、张光奎等有头有脸的人物绝对不会出面,人家身份摆在那呢,怎么好公然投贼?他们能派个代表来就算给面子了。
很多人看着“邀请函”大骂短毛无耻。
因为李自成在里面说,明失其德,有德者可取而代之。我有德,所以我取而代之。
太不要脸了!
人家“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好歹有个前后顺序。现在短毛还只是个流寇就开始吹牛批了。
等你真正拿下一块地盘再吹也行啊,不要脸。
李自成才懒得管他们怎么想。
其实造反就造反,颠覆就颠覆,谈什么所谓“合法性”不过是给脸上贴金。都是脱了库子放屁,都是瞎扯淡。
换句话说,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