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人在大唐,谋朝篡位 > 第三十五章 临战

第三十五章 临战(1/2)

    离梁州唐军行营兵马最近的一路是联军的北路军,这一路兵马自打出征以来,一路势如破竹,已经攻克了文州州境最东边的白坝城,离山南西道治下的利州只隔二三十里。
    当然了。
    吐蕃这一路兵马势如破竹是理所当然的,文州不过千余户人,又无兵马驻守,州境沦陷不过是转瞬之间的事儿。
    只是大军自梁州出金牛道行到利州之后,才发现吐蕃军在攻克文州后,并未如众将最初预料认为的那样,走阴平小道,直插绵州汉州,与其中路军会师一处,共取成都,而是逗留在了原地,迁延不进,似乎是在等援军。
    “他有援军,难道我们没有吗?告诉东川节度李叔明,江油不用他守了,兵马全给我调到利州来。”李晟还是一贯的自信满满。
    “那我们?”曲环迟疑了一下,开口询问。
    “无非一个打字,明日渡江,直趋文州。”
    李晟目光炯炯,北望文州。
    ……
    李晟口中的江是指嘉陵江的支流葭萌水(今白龙江)。
    此江江水清澈冰凉,远远望去碧波粼粼,犹如一条巨龙趴伏在那里,像是在注视着江岸边的动静一样。
    十月二十二,大军从利州益昌县出发,到葭萌水沿岸小县景谷县,征发民夫千余会同兵士一道修建浮桥。
    葭萌水景谷段也就十多丈左右的宽度,架桥容易得很,工程量也不算大,两个时辰不到,一座可供数万大军横渡的浮桥就已经架起。
    李晟口头嘉奖了被征募的民夫,并表示要将他们襄助王师渡江的义举上报天子,请求天子减免他们的赋税。
    郭映不知道他是随口一说还是真心实意,但见民夫们欢呼雀跃的模样,也对李晟这人有了几分另外的看法。
    至少,他不是那种只会打仗的名将。
    随后,李晟安排了一千神策军士把守两岸浮桥,亲率剩下将近两万人马渡过了葭萌水。
    有道是,人马过千,彻地连天,人马过万,无边无沿,更何况是两万兵马加上数额庞大的军械粮草了,光是渡江就渡了好些个时辰。
    好在李晟统军有方,渡江过程中没出什么乱子。
    这也让郭映对于行军打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两万大军尚且绵延数里,事务繁多,五万,十万、二十万呢?
    由此看来,韩信说刘邦可将十万兵还真不是有意贬损他。
    自古能将十万兵,与敌军杀得有来有回,又有几人呢?
    郭映扪心自问,他是没这个本事,眼下八百人就是他的极限了。
    当然,在这个时代,名将基本上都是打出来的,仗打多了,积累足够的作战经验,就会慢慢蜕变得更强,而非一蹴而就,就像高仙芝、薛仁贵等等。
    只是很多人没有成为名将那个大气运,半道上就阵殁了,成了“一将成名万骨枯”中那万具枯骨中的一员。
    郭映希望自己不是这样的结局。
    渡完白龙江后,大军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老老实实的安营扎寨休整。
    以连日行军的疲兵对上以逸待劳的吐蕃军队,李晟还做不出这么莽撞的决定。
    但一众军将们肯定不能和士卒一样啥也不想倒头就睡。
    大军渡河的动作肯定瞒不过吐蕃人的耳目,料想明日、最迟后天双方就会有试探性的进攻,因此,李晟再度擂鼓聚将。
    没那些个众将讨论的过程,这回李晟选择了独断专权,没给众将说话的机会,直接给诸人安排了具体的作战任务。
    大军还是按照惯例分为前军、中军和后军。
    韩旻和他麾下三千幽州兵担任前锋,负责扫除沿途吐蕃军布置的斥候、游骑,使战场形势趋于单向透明。
    中军由李晟亲领,三千神策军加上泾原、邠宁、凤翔、襄汉兵,一共六千八百人,这是大军主力,同时也是各镇的精锐,肯定是要承担正面接敌的重任。
    后军是山南西道的一万兵马,由曲环和本道牙将张献甫统率,这一万兵马的职责就不好直接定死了,关键还是得看前锋和中军是胜是败,得后军主将观察战场形势之后,自行决策。
    曲环是老将,打了二十多年的仗,经验丰富,对于战局判断十分敏锐,将后军交由他统领李晟放心得很。
    安排妥当,又派出哨探之后,李晟就遣众将各回各营了。
    郭映没睡,紧跟着又召集了他麾下的众将。
    “可是要接阵了,十将?”郝玼兴奋地搓着手。
    虽然众将平日里在私下也称他将军,但在这种雄军云集的场合,大伙儿还是收敛了一些,称呼他十将。
    毕竟,李晟也就一个都头。
    “这不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郭映微微颔首。
    闻言,郝玼豪气干云的叫嚣道:“他奶奶的,从泾州到凤翔、再从凤翔到梁州、又从梁州到利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绝品儿媳